王余
一月十二日晚,自贡市川剧艺术中心人如潮涌,由四川省艺术职业学院“自贡川剧委培班”汇报演出的传统川剧高腔大幕戏《碧波红莲》成功收官。
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和文化载体,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川剧是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传承川剧可以使传统艺术流芳后世。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川剧承载着川渝、云贵地区人民共同的文化乡愁和历史记忆,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川剧融合了高腔、昆曲、胡琴、弹戏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近年来,四川推出了一批川剧艺术精品,既有传统大戏,也有新编川剧,这些作品通过舞台展示,让更多观众了解和欣赏川剧。2024年《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的通过和实施,明确了川剧保护传承的合作机制和具体措施,支持川渝两地的合作,推动川剧在国际交流中的影响力,从而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川剧要求演员具备扎实的唱、念、做、打等技能,而这些技能的传承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需要经验丰富的老师进行传授。
2021年基于自贡川剧艺术中心人才断层,后继乏力的现实困境,在自贡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自贡市川剧艺术中心委托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定向委培川剧艺术后备人才,即“自贡川剧委培班”。川剧委培班旨在为川剧艺术注入新鲜血液,补充专业人才的缺口。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在全国影响广泛的自贡川剧艺术中心面临着人才匮乏的现实窘境。为保证更多有潜力的孩子投身川剧事业,传承川剧艺术的星火;为提升川剧演员的专业素养和艺术表现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诠释川剧艺术;为自贡川剧的再次振兴,四川省艺术职业学院与自贡市川剧艺术中心联合举办该委培班。
该委培班共有学生30人,年龄分布从13岁至22岁(男演员9人,女演员11人,打击乐5人,弦乐3人,帮腔2人),至2025年他们年满13岁1人,15岁2人,16岁4人,17岁4人,18岁10人,19岁3人,20岁3人,21岁2人,22岁1人,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与潜力的梯队。他们经过系统的培养,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较高的艺术修养,能够担当传承川剧的时代重任,使川剧的经典剧目得以延续和传承。
委培班制定了科学的培养方案,含盖基础训练、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基础训练强化唱、念、做、打等技艺;理论课程夯实文化素养;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委培班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演出活动及比赛,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舞台实践机会。
川剧《碧波红莲》讲述了龙女霞姑与书生金王孙之间的爱情故事。该剧是非常传统的“才子佳人”“一见钟情”模式,凸显“人间美好”,这对于被诸多烦恼纠缠的当代人来说,或多或少能带来一抹亮色,燃起希望。在传统中挖掘刻进中国人骨子里的热爱生活,享受爱情等文化元素,无疑是文化自信的显证。
《碧波红莲》中的唱、念以川剧高腔为主,这种唱腔以其高亢激昂、跌宕起伏的特点而著称,同时也显示出川人特有的幽默、风趣、活泼、生动的语言风格。唱腔中融入了丰富的情感表达,能够深刻展现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如“久居龙宫心闷倦,寻机出海到人间,芙蓉花轻抚芙蓉面,醉了龙女水中仙……”这句台词出现在剧目的开篇,由龙王公主霞姑所唱,表达了她因久居龙宫而心生闷倦,渴望到人间游历的情感。不仅富有诗意,还巧妙地引出了全剧的主题——人神相恋的浪漫传奇。通过这句台词,观众可以感受到霞姑对人间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为后续的剧情发展奠定了情感基础。再如《碧波红莲·廷审》中的“今日里才顺了胸中忌恨”,充分展示了太子敖吉暴躁、乖戾、严苛、促狭、正统等性格特点。这些唱段不仅旋律优美,而且唱词精炼,富有文学性。
委培班的学生虽然年轻,但一招一式有模有样,一声一念有韵有味,尤其是红儿形象的扮演者将其外表可人、善解人意、足智多谋等特点演绎较为完美,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原自贡市川剧团党支部书记、川剧《潘金莲》中潘金莲的扮演者余丛厚在看完该剧后由衷感叹:这批学员非常不错,远远超过当年我们那批培训三年后的效果,自贡川剧后继有人。这是老一代艺术家对于这一届培训班汇报演出的客观评价。
当然,汇报演出并非十全十美,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如在唱念、做打的时候,与富有经验的老演员比较,明显显得有些生硬,不够纯熟。这恰恰说明培训班开设的重要性:人才培养需要千锤百炼。
传统川剧高腔大幕戏《碧波红莲》汇报演出可以说是圆满的,成功的。川剧后继有人,自贡川剧艺术中心未来可期。
作者简介:王余,四川轻化工大学教授、自贡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国评协会员、四川省评协会员。
下一篇:
为官如斯,护佑苍生——评川剧《丁宝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