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卓 王梓阳
近年来,国产电影不断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新出路,试图以全新的叙事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哪吒之魔童闹海》便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问世的续作。它不仅承载着中华神话的千年底蕴,更以独到的创意和细腻的情感诠释,呈现出一幅既古典又现代的恢宏画卷。
本片讲述了哪吒和敖丙在遭受天劫后,如何重塑肉身并重返人间的故事。整部影片情节跌宕起伏、张弛有度,既有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也不乏温情脉脉的亲情描写,展现了传统神话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再造与升华。
神话新韵:传统与现代的交汇
自古以来,神话传说便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哪吒之魔童闹海》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赋予传统神话的全新解读。
影片开篇以“天劫之后,灵魂存,肉体危”为起点,塑造出充满危机感的氛围。哪吒与敖丙虽得以保留灵魂,但其肉体如风中残烛,随时可能化为虚无。太乙真人不惜动用七色宝莲施法重塑,却在仪式进行之际,遭遇海底龙王之首的强烈反扑——他放出成群结队的海怪,意图借此报复人间。此情此景,既呼应古人“天意难违”的宿命论,又在现代影像语言的表达中,展现出紧迫而震撼的视觉冲击。
在这部影片中,传统符号得到巧妙再现与创新。七色宝莲的光芒璀璨,不仅象征着希望与重生,更隐喻着中华文化中“多彩人生”的哲理;海怪翻腾怒吼的形象,是对传统神话中“混沌初开”状态的一种现代解读。影片以近乎诗意的手法,将这些古老元素与现代叙事技巧相融合,使整个故事在保有神话浪漫色彩的同时,又充满现实的紧迫感和人性的挣扎。
影片在剪辑上采用快速切换与蒙太奇的手法,使画面节奏紧凑、情感递进自然,令观众在紧张与缓和之间不断体验到情绪的起伏。正如那句耳熟能详的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不仅是对命运的挑战,更是对自我救赎的执着追求。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汇、碰撞,激发出全新的审美体验和思想深度,既让人怀念古典神韵,也令观众获得共鸣。
人物成长:英雄的内心独白
《哪吒之魔童闹海》在人物塑造上尤为用心。哪吒这一角色早已超越父权叙事中单纯的叛父形象,而成为一个在生死边缘挣扎、不断自我反思和成长的英雄。
影片伊始,当哪吒意识到敖丙的灵魂正逐渐流逝时,他毫不犹豫地让自己的身躯容纳敖丙灵魂的举动,深深刻在观众的印象中。哪吒不再是古籍中一个冷冰冰的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温度和激情的真实人物。
在影片高潮天元鼎激战中,哪吒、敖丙和千千万万被困的小妖一起,众志成城推开锁妖柱。逃离天元鼎那一刻,他们不仅是在与外敌搏斗,更是在向命运发出最后的挑战。哪吒的每一次挥枪,每一声怒吼,都像是在向全世界宣告:“命运虽然凶险,但我决不屈服!”这种充满力量的画面,正是影片最打动人心的所在。
此外,影片对李靖、殷夫人等配角也进行了细腻刻画。
李靖虽是一位严肃的将领,却在内心深处对儿子怀有无限期许;殷夫人温柔而坚韧的形象,则为哪吒的内心注入无尽的爱与力量。作为老师的太乙真人形象虽逗乐欢快,但在关键时刻,总能以幽默诙谐的言语和有力的帮助,为哪吒指明方向。
正是这些充满人情味的细节,让整个故事不仅有宏大叙事的外壳,还多了一层温暖的内核。哪吒、敖丙及其身边的每一个人物,都在命运与挑战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意义。哪吒的成长不仅是个人的救赎,更映射出当代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压力、追求自我认同时,面对磨难和挫折的坚韧与勇敢。
影片用大量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现了角色内心的细微变化,从静态到动态,从独白到互动,每个情节都透露出深深的人文关怀。观众在银幕前仿佛能听见哪吒心跳的声音,也能感受到在危难中不断涌动的激情和温情。正是这种情感上的共鸣,让哪吒不再只是一个传说中的符号,而成为激励无数人奋勇前行的精神象征。
画卷吟音:视觉盛宴与音乐共鸣
《哪吒之魔童闹海》在视觉表现上,展现了国产动画电影的新高度。影片在画面设计上融合传统水墨意境与现代数字特效,每个镜头都仿佛是一幅精心绘制的国画。那层层莲叶中神秘绚烂的七色宝莲、海底龙宫下熔岩腾腾的锁妖炼狱、霄天之上玉色清宏的玉虚宫,都通过细腻的光影和层次丰富的色彩,传递出极富诗意的美感。尤其是开头在太乙真人施展法术、试图重塑哪吒与敖丙肉身的场景中,光与影的交织、色彩的渐变,将传统神话中“天人合一”的境界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屏息凝神。
在天元鼎大战中,影片以快节奏的剪辑和连贯的画面调度,成功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战斗氛围。当哪吒和敖丙与三大龙王激烈厮杀时,闪烁的刀光、逼人的冰霜,以及动感十足的背景音乐,都让人感受到近乎原始的力量碰撞。这样的场面不仅是视觉盛宴,更是情感上的洗礼,仿佛能让观众在惊心动魄的瞬间,与英雄一起燃烧激情、冲破束缚。
影片在音乐上的设计也颇具匠心。传统乐器的悠扬与现代交响乐的磅礴在此处得到完美融合。低沉有力的鼓点、悠扬婉转的笛声以及激昂澎湃的弦乐,共同构成一幅极富感染力的听觉画卷。在关键的情节转折处,音乐总能恰到好处地渲染出紧张与期盼,令观众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正如画面上那绚丽夺目的色彩一般,音乐成为连接故事情感与观众心灵的桥梁,使整部影片充满“声画合一”的美学境界。
更难能可贵的是,影片在视觉与听觉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无论是充满诗意的静谧场景,还是惊心动魄的大战镜头,都通过精妙的镜头调度和细致的剪辑手法,使整个影像流畅而连贯,既让人享受到视觉上的华丽盛宴,也能在音乐的伴随下体味到情感的细腻流淌。这种在视觉和听觉上双重震撼的表现手法,正是当代中国影视作品追求的理想境界,也为国产动画电影树立了新的标杆。
结语
《哪吒之魔童闹海》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饱满的情感表达,呈现了一部既保留传统韵味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动画大片。影片不仅通过哪吒和敖丙面对命运与危机时不屈不挠的精神,诠释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英雄本色,更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情节和细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家庭、友情以及自我救赎的深层主题。它打破了传统单一正邪对立的叙事模式,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情节交织,构筑出一个既充满神秘色彩又具有现实共鸣的神话世界。
这部作品将传统符号与现代叙事相结合,用细腻而真挚的语言诉说着一段段扣人心弦的故事。影片中的每一帧画面、每一段音乐、每一个情节,都仿佛在低语:即使身处逆境,只要心中有火,便能突破宿命的桎梏。正如那句经典台词所揭示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它不仅成为整部影片的精神标识,更象征着对命运抗争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
如今,当我们在银幕前感受着哪吒挥舞火尖枪、与海怪激战的豪情壮志时,也能体会到那种从古至今、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它既是对古老神话的一次全新诠释,也为当代影视创作提供宝贵经验和启示。影片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又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感性表达,让每一位观众都能在其中找到共鸣,激励自己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哪吒之魔童闹海》不仅是一部技术与艺术并重的动画电影,更是一部充满人情味与时代共鸣的力作。它通过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人物内心的真挚表达以及视听语言的完美配合,呈现出一个生动、鲜活的中国神话世界。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既传承文化精髓又不断创新突破的作品出现,让中国故事在世界舞台上散发出独特而耀眼的光芒,也让每一个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既能享受视觉盛宴,又能感受到来自内心深处的温暖和力量。
作者简介
吴卓,四川大学影视与戏剧系副教授。
王梓阳,就读于四川大学影视与戏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