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宇 李颢宇
2023年7月,神魔题材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凭借强大的演员阵容、宏大的视觉效果、丰富的文化内涵等,获得不俗的评分和票房成绩。不到两年,原班人马打造的《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作为春节贺岁电影强势回归,票房表现出持续走高的态势,成为2025年春节档票房榜的前三电影。
本文试图以中国传统文化拨开电影中人物塑造和场面设计的外衣,更深层地挖掘中国神魔题材电影叙事的民族性。
电影以闻太师率军征伐西岐开篇,气势磅礴的商军画面率先震撼观众的视觉感官。当闻仲的墨麒麟踏破昆仑结界,魔家四将的法器在牧野掀起血色风暴,《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开启了暴烈的叙事姿态,以图将东方神话史诗推向新的思想高度。
这部聚焦神魔终极较量的大片,在九曲黄河阵的罡风与十绝阵的烈焰中,淬炼出华夏文明最本真的精神内核——在天地崩摧时依然挺立的道义脊梁,在神权与人欲的撕扯中始终不灭的民本寓言,共同构筑了一段可歌可泣、现代与传统交织的神魔群像谱。
神魔战阵中道义隐射的光谱
在影片中,九曲黄河阵的视觉重构堪称东方美学的巅峰呈现。当三霄娘娘的混元金斗化作金色漩涡吞噬昆仑十二金仙的祥云时,镜头以360°环绕,展现阵中阴阳二气的剧烈碰撞。那些被具象化的天道法则——流动的《易经》卦象、破碎又重组的甲骨文字、坍缩为黑洞的先天八卦——不仅构建起令人窒息的视觉奇观,更暗喻着神权秩序与人道诉求的终极博弈。申公豹在阵眼处癫狂大笑时,其道袍上的饕餮纹竟与阵中煞气产生共鸣,这个细节暴露出所谓“天道”执行者的精神裂隙。
魔家四将攻打西岐城的段落,重塑了传统反派典型。增长天王魔礼青抚弄碧玉琵琶时,弦上流淌的不仅是摄魂魔音,更有北地羌笛的苍凉曲调。导演用这个充满悲怆感的瞬间,揭开天庭神将堕落为战争机器的精神创伤:那些被权力异化的天界强者,何尝不是封神体系的牺牲品?当魔礼红撑开混元伞遮蔽烈日时,伞骨上悬挂的108颗骷髅浮现出殷商奴隶的面容,将神魔之争的本质指向阶级压迫的血腥真相。
姜子牙与闻仲在渭水河畔的论道戏,堪称东西方哲学思辨的绝妙交响。两人足下河水时而凝结成《道德经》篆文,时而蒸腾为《韩非子》法理,在儒法道三家的思想激荡中,封神榜的本质逐渐显影——这卷引发三界动荡的天书,实则是权力重新分配的契约。当闻仲的雌雄蛟龙鞭绞碎姜子牙的鱼竿时,断裂的钓线在空中组成“民为贵”三个甲骨文字,完成了对君权神授观念的致命解构。
凡人之躯比肩神明的精神觉醒
殷郊三头六臂法身的觉醒过程,承载着个体意识的现代性蜕变。当轩辕剑的锋芒刺穿其胸膛时,喷涌而出的不是鲜血而是燃烧的甲骨文——那些记载着殷商暴政的龟甲,在烈焰中重组为《洪范九畴》的治国箴言。这个充满痛感的觉醒仪式,将肉身成圣的传统母题转化为对历史暴力的深刻反思,殷郊每颗头颅呈现的挣扎表情,恰似文明转型期不同价值观念的激烈碰撞。
东伯侯姜文焕率领流民冲击鹿台的场景,迸发着震撼人心的底层力量。当衣衫褴褛的奴隶们用夯土工具击碎祭天台基时,飞溅的碎石在慢镜头中,化作《诗经》中的“硕鼠”意象。这个被史书刻意抹去的平民史诗,在银幕上获得悲壮的视觉呈现:老农用锄头勾下纣王的玄鸟旗,孩童将粟米撒向锁链中的战俘,孕妇以身体护住宗庙残存的礼器。这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微末身影,在电影中汇聚成改天换地的洪流。
雷震子救父的经典桥段被赋予全新解读。当这个青面獠牙的“怪物”抱着姬昌穿越火海时,其翅膀上被箭矢洞穿的孔洞竟透射出星空图案。这个充满神性光辉的镜头语言,消解了传统叙事中“异类”与“正常人”的界限——那些曾被污名化的边缘存在,或许才是文明的守护者。雷电缠绕的黄金棍劈开乌云时,照亮的是镐京城头冉冉升起的黎民图腾。
文明涅槃中的精神图腾再生
姜子牙封神台斩将的仪式化场景,完成对传统价值体系的创造性转化。当打神鞭划过夜空时,飞溅的神血不是堕入封神榜,而是化作万家灯火洒向人间。颠覆性的改编,突破了“肉身成圣”的功利性追求。那些陨落的神魂,在凡间化作桑田阡陌、市井炊烟,用最质朴的方式实现“神归于民”的精神涅槃。元始天尊的九色莲台崩解为漫天柳絮,预示着旧神时代的终结。
西岐军民共筑“众星之墙”的段落,堪称民族精神的视觉图腾。老人献出棺木,妇女拆解织机,孩童奉上陶猪,这些承载着生命温度的器物,在法术的催动下,幻化成抵挡九龙岛四圣的星辰屏障。特效团队将北斗七星的排列与西周井田制的结构相融合,让防御工事既呈现宇宙级的壮美,又饱含农耕文明的温度。当瘟疫使者吕岳的毒幡撞上这座“民心长城”时,溃散的绿色毒雾中浮现出万千张劳动者的面孔。
比干七窍玲珑心的意象,在第二部获得闭环式升华。这颗悬浮在摘星楼遗址上的透明心脏,不再只是忠臣符号,而成为流动的精神道标——它在闻仲掌中映出烽火狼烟,在杨戬额间照见弱水三千,最终在牧野战场化作覆盖天地的道德经纬。当心脉间流转的“仁”字金文穿透乌云时,其光芒既非来自昆仑仙术,亦非源于天庭敕令,而是万千黎民用生存意志点燃的文明火种。
在影片结尾时,姜子牙将封神榜沉入黄河浊浪,这个充满禅意的动作解构了整部封神史诗的宏大叙事。随着竹简在河图洛书的纹路中溶解,观众突然惊觉:真正的封神榜从来不是那卷天书,而是黄河两岸生生不息的耕作身影,是岐山脚下永不熄灭的铸剑炉火,是每一个在历史缝隙中坚守善念的凡人。
“人神互构”是神魔题材电影的人物塑造核心,在观众心中的神话人物既有法力无边的神性,又有归于现实的人性。《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实现了重述神话,让人与神内心碰撞,拉近遥不可及的魔幻空间和真实可触的现实空间,让古典文本在当代语境中实现了现代化的影像转化——当我们观看《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后,不用再仰望天界的封神台,因为华夏文明的精神丰碑已在人间真正地落地生根。
作者简介
刘长宇,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在读博士,第二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学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戏剧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艺术研究院戏剧创作专家库成员。
李颢宇,硕士研究生,成都文理学院传媒与演艺学院讲师,四川省戏剧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