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SIATHAO CHERCHING(老挝)
截至2025年3月29日,《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在全球票房已突破154亿元人民币,登顶中国影史票房冠军,全球排名第五,距离全球排名第四仅相差10亿元,树起了中国国产动画工业的新的里程碑。在中国动画电影史上,恐怕很少有角色能像哪吒那样激起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共鸣。这个脚踩风火轮、手持火尖枪的叛逆少年,从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经典版本,到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的颠覆性重塑,再到如今《哪吒2》的延续与深化,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娱乐形象,成为中国文化的创新性符号。《哪吒2》不仅是一部动画电影,更是一面映照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性张力的多棱镜,一个关于身份认同、个体自由与社会规范的当代寓言。《哪吒2》能取得如此成绩,其原因不仅在于精良的制作、情感的表达,更在于多个因素积聚而成。本文将从微观与宏观两个维度对《哪吒2》进行简要解构。
一、微观维度
(一)技术制作的创新突破
《哪吒2》作为中国动画电影的标杆之作,它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中国动画工业化体系成熟的必然产物。它不仅在叙事和艺术表现上取得突破,更在技术层面展现了国产动画的飞跃式发展与创新。影片中运用了现代技术如AI数字赋能、3D渲染技术、动作捕捉、虚拟制片等前沿技术,使得该影片不仅在细节上更加细腻、逼真、有层次感,打斗场景更具冲击力,而且它精彩绝伦的视觉特效更是前所未有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这种前沿技术不仅增强了观众在电影艺术中的沉浸感,也代表了中国动画在数字文化输出上的全新突破。这与中国近年来推动的“数字中国”战略相契合,表明了中国动画产业正从单纯的影视制作向“文化+科技”生态迈进。
除此之外,《哪吒2》还通过密集植入网络热梗,构建了一套与当代观众“暗号式互动”的喜剧语言体系。这些梗并非简单搬运,而是通过本土化重构,将观众熟悉的网络记忆转化为观影时的“即时笑点”。其中,太乙真人的那句充满挑衅意味的四川方言“你打我噻”,土肥坡擂台赛中土拨鼠尖叫“啊”、运用网络流行的表情包的片段,让人印象深刻。
《哪吒2》证明:网络热梗并非“廉价笑料”,而是可被转化为时代情绪的解码器。其真正价值不在于复读多少流行语,而在于用电影语言赋予“梗”以新的意义——正如“我命由我不由天”在首部中从老套励志句升华为全民口号。
(二)角色塑造的系统丰富
《哪吒2》在每个角色塑造上别具匠心,每个主要人物都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和鲜明的性格,并且影片中人物形象塑造颠覆了既有传统,且更为贴近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哪吒2》表面上是神话新编,内里却是一部关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隐喻文本。比如,主角哪吒不再是传统意义的正统英雄,他可以吊儿郎当、可以不受礼仪约束,不过这些都阻挡不了哪吒对自己命运的把握,阻挡不了他通过努力和选择改变自己的人生。当哪吒坚持“我是谁由我自己决定”时,他喊出的是时代进程中最强烈的身份宣言。
哪吒的师父太乙真人的形象不再是传统中的完美主义,他可以长相夸张、可以爱酒如命,但这只是外在的东西,最主要的是他可以耐心教导徒儿哪吒,可以接纳哪吒的不完美,可以包容哪吒的性格缺陷,他始终坚守自己内心的善良与责任。
殷夫人的形象不再是简单的相夫教子,她可以有多种身份。她既可以是能保家卫国的武将,也可以是哪吒的母亲和朋友,就像当代女性形象,既是职场上的女强人,又是自立更生、温柔无比的母亲。
申公豹的角色塑造更是充满了矛盾与挣扎,让观众印象极为深刻。他出身妖族,以“全村第一个大学生”的身份考入昆仑山,却在仙界遭受仙界众人的歧视与排挤。影片揭示,无论他怎么勤奋苦修五百年,却都因出身低微被剥夺十二金仙资格,沦为给无量仙翁背锅的“外门弟子”。这种“职场打工人”的困境——勤勉无法打破阶级固化,付出与回报严重失衡——精准击中了当代观众对现实社会的共鸣。
《哪吒2》中的每一个主要人物,都性格特点鲜明,情感丰富复杂,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传奇,更是对人性、情感、责任与成长的深刻探讨。
(三)文化自信的创新输出
《哪吒2》延续了前作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创造性转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道教与儒教这一看似对立实则互补的价值系统的艺术化呈现。哪吒形象本身就是一个文化杂交体——他的“莲花化身”源自道教肉身成圣的理念,其“剔骨还父、割肉还母”的极端行为却暗合儒家孝道逻辑的悖论式表达。
道教思想在《哪吒2》中体现为对“自然无为”与“逆天改命”这一矛盾的戏剧化处理。哪吒的“我命由我不由天”表面上看是对道家顺应自然哲学的背离,实则暗合道教内丹学派“夺天地造化之功”的修炼理念。影片通过哪吒与敖丙的二元对立(火与水、阳与阴)到最终和解,艺术地再现了道教太极图中阴阳相生相克的宇宙观。而儒家伦理则体现在李靖夫妇的角色塑造上——严父慈母的形象范式,以及家族责任与个人意志的永恒冲突。
“爱”与“勇”贯穿了全片,两者是儒家文化“仁者爱人”“仁者必有勇”的具象化。李靖夫妇对哪吒、申公豹对弟弟对父亲的亲情之爱,哪吒与敖丙的友情、太乙真人对哪吒的师徒之情,李靖夫妇对陈塘关老百姓的人间大爱都在影片中有所体现。殷夫人与身中穿心咒的哪吒拥抱时那句“娘从来没有在乎过你是魔是仙,娘只知道你是娘的儿”,更是将母亲对孩子无条件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瞬间破防落泪,让世界共情。影片中的哪吒正是在父母对陈塘关百姓的爱的示范引领下,在诸多爱的支撑中才完成了从“魔童”到“守护者”的蜕变,才有巨大的勇气和力量以弱胜强,与无良仙翁所代表的自私虚伪、恃强凌弱的恶势力搏斗,保护自己所爱的人、保护弱势大众。
电影中,四川文化元素的运用则赋予了《哪吒2》独特的文化质感。影片中,太乙真人的川普方言不仅提供了喜剧元素,更是将四川地域文化(如青城山道教传统、三星堆青铜文明的神秘纹样)巧妙编织进叙事纹理。这种文化混搭绝非偶然,它精准捕捉到了中国文化内部始终存在的张力与融合。
太乙真人的方言幽默、火锅场景的插入以及山水背景中若隐若现的巴蜀地貌特征,不仅增强了影片的在地性,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传统文化表达的精英主义倾向,使道教哲学得以通过市井化的方式获得当代观众的情感共鸣。这种“高雅文化的平民化转译”正是《哪吒2》在文化表达上的重要突破。
二、宏观角度
(一)全球语境中的文化政治:一个中国超级英雄的软实力叙事
在全球政治格局日趋复杂的背景下,《哪吒2》的文化输出策略值得深入解读。与漫威宇宙中个人主义的超级英雄不同,哪吒代表了一种“关系性英雄主义”——他的力量不仅来自个人修炼,更来自家庭支持、师承关系和敌友转化。这种英雄叙事模式既区别于西方个人主义传统,又不同于日本动漫中常见的团体主义,呈现出独特的中国式解决方案。
影片对“天命”概念的重新诠释尤其具有地缘政治隐喻色彩。传统东方叙事中的天命往往不可违抗,而《哪吒2》则强调“天命可改”,但改变方式不是美式英雄的单打独斗,而是通过建立新型关系网络(如人龙和解)来重构系统规则。这种叙事可被视为中国在全球秩序中自我定位的文化表达——不寻求颠覆现有体系,但通过逐步改革和关系重构来实现体系转型。
《哪吒2》的全球吸引力部分源于它对普遍性主题的中国化处理。命运抗争、代际冲突、友谊与背叛这些永恒主题,通过太极图、莲花、混天绫等中国文化符号获得独特美学表达。这种“普遍主题+特殊符号”的配方,正是文化产品突破地域限制的有效策略。值得注意的是,影片虽然大量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却避免了东方主义式的自我异域化,保持了文化表达的主体性——这对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具有启示意义。
(二)“一带一路”视角下的《哪吒2》:合作共赢的叙事隐喻
《哪吒2》的剧情设定与角色关系,可被视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化隐喻。影片强调“对抗宿命”与“寻求和解”,而哪吒与敖丙的关系演变,恰恰体现了从对立到合作、从零和博弈到互利共赢的叙事逻辑,与“一带一路”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理念高度吻合。
1. 哪吒 vs. 敖丙:从敌对到共生
初始对立:哪吒(魔丸)与敖丙(灵珠)被设定为宿敌,象征不同文明、不同国家间的误解与冲突。
共同困境:两人都面临“天劫咒”的威胁,隐喻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经济危机)需要跨国合作解决。
最终联手:哪吒与敖丙放下成见,共同对抗天劫,体现了“命运共同体”意识,与“一带一路”强调的“互联互通”精神一致。
2. 申公豹 vs. 太乙真人:发展模式的对比
申公豹代表封闭、对抗的旧思维,试图通过操纵敖丙来达成个人目的,类似某些国家搞“小圈子”对抗。
太乙真人则代表开放、包容的态度,愿意教导哪吒并引导他与敖丙合作,类似中国通过“一带一路”促进多边合作。
影片通过这两组角色的对比,传递了“单打独斗难以成功,合作才能共赢”的价值观,这正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逻辑。
3. 陈塘关百姓:民心相通的重要性
在《哪吒2》中,陈塘关百姓从最初给哪吒贴“魔”的身份标签,对哪吒充满偏见与误解,到后来经过一系列事件发现,哪吒总是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守护他们,他们最终被哪吒的牺牲精神感动,也才真正认识、了解到哪吒这个人的本质。可以说,哪吒正是通过真正的“爱”与“善”感化了陈塘关百姓。这一情节可类比“一带一路”中的“民心相通”理念——只有通过认识与了解彼此才能消除误解,齐心协力勇敢反抗命运,才能实现真正的合作共赢。
三、结语
《哪吒2》最终呈现的是一种充满辩证智慧的文化立场。它既不否定传统(保留道教元素、儒家家庭观),又不拘泥传统(颠覆宿命论、重构孝道观念);既吸收全球流行文化营养(超级英雄叙事、快节奏剪辑),又保持文化主体性(中国美学风格、集体价值取向)。这种思维方式,恰是中国文化应对现代性挑战的独特智慧。
哪吒从1979年那个反抗父权体制的悲情英雄,到今天这个在复杂关系中寻求自我实现的辩证英雄,其形象演变折射出中国社会价值观念的深刻变迁。当代哪吒不再需要通过自我毁灭来证明存在,而是在创造性的关系中重构自我与世界——这或许正是《哪吒2》留给观众最宝贵的精神启示:真正的反叛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在理解复杂性的基础上,勇敢地创造新的可能性。
在这个意义上,《哪吒2》不仅是一部成功的商业动画电影,更是中国文化自信在流行文化领域的一次精彩绽放。它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完全有能力孕育出具有当代价值和全球吸引力的文化符号,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创造性转化,让古老智慧与现代心灵产生共鸣。当哪吒的红绫划过现代银幕,它带走的不仅是观众的惊叹,更是一种文化基因的活力证明——中国传统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可以不断生长、适应并影响世界的活的精神资源。
《哪吒2》不仅是一部动画电影,更是中国科技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双重展示。从现代科技角度看,它代表了中国动画产业的智能化、数字化趋势;从“一带一路”角度看,它的叙事逻辑与中国倡导的“合作共赢”全球治理观高度契合。在当今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下,《哪吒2》的成功启示我们,科技是文化传播的加速器——中国动画要走向世界,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合作比对抗更有未来—— 无论是电影中的哪吒与敖丙,还是现实中的国际关系,共赢才是长久之道。
作者简介:
MAISIATHAO CHERCHING,女,老挝人。老挝国立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四川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传播学专业文化产业方向在读博士研究生。
上一篇:
暂无上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