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褶皱中的执灯人——评舞剧《陈寿·三国志》
作者:陈付贵    来源:川观新闻    发布日期:2025-04-17

陈付贵

当历史成为被反复誊写的羊皮卷,舞剧《陈寿·三国志》以断裂的琴弦与飘落的羽毛为符号,在舞台的褶皱里编织出一部关于历史记忆的悲怆史诗。这部作品并非对三国故事的简单复刻,而是通过史官陈寿的个体生命史与诸葛亮空城计、挥泪斩马谡、街亭失守和三英战吕布、赤壁之战等几件人们熟知的历史故事结合起来,编织成震撼的肢体美学。

断裂的琴弦:双重隐喻的肢体转译

在街亭失守章节中,阵亡将士的躯体在箭雨中痉挛抽搐,漫天的熊熊大火与妻子们的挽歌形成鲜明对比。舞蹈的震撼和丞相的悲怆,与陈寿现实层面难以下笔相互结合,将物理层面的死亡转化为精神层面的撕裂。

编导将史官写作的困境外化为极具痛感的视觉语言——那些从穹顶飘落的羽毛,既是被射落的雁阵残羽,更是飘散的破碎灵魂,在聚光灯下忽而化作街亭战场的飞灰,忽而凝结为史册里的斑斑血泪。当陈寿的毛笔在虚空中艰难游走,每个提按顿挫都像是从血肉里剜出的笔画。这种将历史书写具象化为肉体创伤的表现手法,揭开了秉笔直书的浪漫想象。

空城计的处理更具现代性解构意味:诸葛亮抚琴的从容姿态被肢解为琴弦与肉身的博弈。在红色追光下,琴弦在舞者指尖具象为流动的血线。当最后一根丝弦崩断时,断裂声与蜀汉帷幕垂落的闷响形成残酷共鸣。编导在此构建了精妙的双重隐喻:既是历史叙事链条的崩解,亦是史官精神世界的溃堤。

狂欢与青简:记忆重构的时空寓言

上巳节欢快段落的处理,展现了民间记忆对官方叙事的消解。当桃园结义的三兄弟从欢声笑语中显形,编导让三英战吕布的经典场景在民俗节目中重生——舞者以夸张的傩舞步伐解构英雄史诗,将历史传奇降维为民俗符号。

这种从沉重历史向民众鲜活记忆的跳跃,通过唢呐声中的螺旋上升调度完成:演员们旋转腾跃,将凝固的历史转化为流动的集体记忆。这种处理不仅完成观众情绪的转换,更暗示历史记忆在民间叙事中的变形与重生。

宦官逼陈寿改写史书的场景令人动容:一大群宦官拿着竹简群舞,陈寿一个人被困在中间,舞台瞬间化作被权力扭曲的史册现场。这种将书写困境空间化的处理,在双目失明场景达到极致——朦胧的黄光与幽蓝暗影,现实与陈寿内心视角的交织,将舞台切割成破碎的视域。陈寿摸索断笔的颤抖指节,成为在历史迷雾中求真的永恒手势。

弥合的断笔:暗夜书写的微明时刻

全剧最动人的精神图谱,藏在那些修补历史裂痕的温暖瞬间。妻子跪坐修笔的独舞,充满感动与仪式感:散落的笔毫被修补,折断的竹管以裙裾帛带捆扎。书童默默的陪伴与坚守,这些温暖瞬间与陈寿掰断毛笔的脆响形成强烈共鸣,暗示历史真相的存续不仅需要史官的铮铮铁骨,更需要无数无名者以生命为烛的守护。

这部舞剧跳出了三国叙事的宏大框架,转而叙述历史褶皱里那些执拗的书写者,通过陈寿著书的视角去叙述故事。历史从来不是完美无缺的青简,而是无数破碎的灵魂在时光长河中的重新显影。当最后一片羽毛轻轻落在陈寿空置的案几上时,我们突然惊觉:那些飘落的羽毛从未真正消失,它们只是以另一种方式,落在了历史的天平上。




作者简介


陈付贵,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评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