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当代大众传播——川流之梦,川流不息
作者:王海燕    来源:四川观察    发布日期:2025-04-18

2024年9月1日,《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重庆市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同步施行,聚焦川剧保护发展热点难点,将川剧保护发展成果总结提炼上升为地方性法规,这是国内首次两地联合立法保护传承川剧。通过抢救性保护、人才培养、剧目生产、院团建设、研究普及等系列举措,旨在进一步解决川剧传承发展面临的基层院团濒临消亡、从业人员紧缺等现实问题。


川剧《芙蓉花仙》剧照


川剧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川渝两地人民共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是两地群众的情感纽带之一。对川剧的立法保护,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然选择,也让坚守川渝文化根脉的川剧事业振兴有了法治保障和社会支持。


近十年,国家高度重视戏曲传承发展。制定《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15〕52号)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川办发)〔2016〕12号)促进全国、全省地方戏曲繁荣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2018年3月19日,四川省文化厅为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的意见》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意见》的部署安排,成立了“四川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领导小组”(川文办发〔2018〕81号),大力推动四川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升全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


从现实层面看,如何将《条例》内容转化为有趣、有意义、有深度、有魅力且有实质性表达的艺术实践,在“出人、出戏、走正道”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精品力作,实现用戏曲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才是当务之急。这形势不禁让文艺评论家们对眼下的川剧发展发出灵魂拷问。


1. 川剧界需要一次和盘托出(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要到哪儿去)川剧流行于四川省、重庆市及云南、贵州、湖北省的部分地区,是中国西南部影响最大的地方剧种。它主要有高腔、胡琴、弹戏、昆曲、灯调五种声腔,是明末清初以来中国戏曲声腔剧种演变历史的一个缩影。明末清初,昆曲、弋阳腔、青阳腔、陕西梆子、湖北汉调、徽调等声腔流入四川,乾隆、嘉庆年间与当地的薅秧调、川江号子、地方小调、宗教音乐等逐渐融合,基本完成了外来声腔“四川化”的演变过程。辛亥革命前后,高腔、昆曲、胡琴、弹戏及四川本土的灯戏在同台演出过程中融为一体,形成“五腔共和”的川剧,一直延续至今。


在AI数字时代背景下,文明会在演化中逐渐嬗变。我们需要用传播推广文物的方式,通过川剧进行社会教育,增强核心文化基因的记忆,让文化的流变穿越时空前行,在未来某一个时间、空间再次集结、凝结、发光、走向又一次辉煌。


2. 川剧界需要一次破圈联名(在时代激流中,我与谁携手并肩体现我的地位和价值)商界还有很多持有传统思维的人在用二十年前的方式做生意。DeepSeek叠加新媒体的降维打击组合拳,让传统颤抖。60后、70后川剧领军人物用DeepSeek分析30年老客户画像,精准定位下沉市场空白;80后、90后川剧中坚力量通过AI生成108条短视频脚本,单月自然流量增长3倍;00后川剧传播新媒体借助私域流量矩阵,把“复购率”从15%拉升到58%。这些案例揭示:AI不是玩具,而是川剧人的“数字望远镜”。


川剧具有巴蜀文化、艺术、历史、民俗等方面的研究和认知价值,在中国戏曲史及巴蜀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十分独特的地位。近年来,川剧同其他各种地方戏曲一样出现了生存危机,观众减少,演出市场萎缩,经费不足,传承发展举步维艰,抢救、保护川剧的任务正严肃地摆在人们面前。它的历史价值:守护民族文化根脉。它的现实价值:传统艺术滋养人心的作用。守正创新,紧跟时代步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现代表达。集文学、艺术、音乐于一体的川剧与科学发展到巅峰状态是可以对话且高于科学。西班牙《无字书图书馆》的隐喻对应到川剧发展上面也是同样的道理。有广场舞、街舞这样的次生文化流行于众,为什么不能有广场川剧?川剧分小生、旦角、生角、花脸、丑角5个行当,各行当均有自成体系的功法程序,尤以文生、小丑、旦角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戏剧表现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创造,能充分体现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川剧表演生活气息浓郁,生动活泼,风趣幽默。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川剧艺人创造了变脸、藏刀、钻火圈、开慧眼等许多绝技,表演时火爆热闹,新奇有趣,形成川剧的一大特色。川剧五种声腔中,以曲牌体的高腔音乐最具创造性,其帮、打、唱相结合的结构形态使戏剧与音乐的结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我国戏曲高腔音乐发展的杰出代表。练习广场川剧的好处:提振精气神,让皮肤紧实,眼明耳聪,体态优美轻盈,学剧明理,传承家风,调解社会矛盾。慢就是快,用慢的节奏调理快节奏时代下生存的人们的身心,起到疗育、滋养心灵的作用。


3. 川剧界需要一次返璞归真(要好看,素打扮去浓艳妆容,我的本色是什么)川剧逻辑与受众接受逻辑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对话场景大抵是这样:“我们精心排演了一个川剧请你们来看。”“我听说有个川剧的名字,但是它有什么好看的呢?”在这两者之间,需要一个让彼此被看见的桥梁。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此小大之辩也。眼界大理想才会大。


川剧是四川文化艺术的结晶,是四川文明重要形态之一,是行走的文物,活态的传承。川剧的生命极限正在被广泛质疑。社会老龄化,正是川剧生命力延续的一个利好消息。银发岗位的兴起也说明老年朋友们需要寻找自己的社会价值和文化认同。川剧正好能为他们提供这样的平台和圈子。川剧不仅有色彩斑斓的外形,还有刻骨铭心的灵魂。川剧的终极意义:通过传统剧目梳理伦理关系,看见过去,看清当下,知道未来,让受众在川剧中接受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熏陶,缓解飞速时代中人们的时代焦虑感和错愕感。



川剧《草鞋县令》剧照


4. 川剧界需要一个新的故事作为代表(新生代川剧人,以年轻、清爽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用他们的成长故事诉说川剧的新传承)川剧剧目丰富,有传统剧目和创作剧目六千余个,以《黄袍记》《九龙柱》《幽闺记》《春秋配》《五子告母》《神农涧》《情探》等为代表,其中不少是宋元南戏、元杂剧、明传奇与各种古老剧种留存下来的经典剧目,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新中国成立后整理改编的《柳荫记》《彩楼记》《绣褥记》《白蛇传》《拉郎配》《打红台》及改革开放时期改编、创作的《巴山秀才》《变脸》《死水微澜》等均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显示出川剧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2025年3月15日,观复排川剧《变脸》,剧场内观众呈现老中青少面貌,比四年前更年轻化一些。这也说明近年来振兴川剧效果略有起色,在一定范围内颠覆了人们对川剧的一般刻板印象,吸引更年轻的人群愿意走进剧场坐下来细细品味川剧的韵味。


选取当代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对川剧题材和价值观进行筛选和扬弃。既要尊重历史,又要面向未来,有选择性地扬弃,新排一个完整的、有思想性和艺术性、有当代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剧目,会成为一次创举,并逐步提升打造为当代川剧的经典保留剧本,才是川剧传承、为当代人所感知并产生文化认同的一个重要使命。


5. 川剧的当代大众传播需要幕弹、需要重要的事情说六遍。需要在表演、创作、评论、舞台技术领域新生代领军,跨越时代发展的文化体系的出现。(川剧怎么立本,怎么发声,怎么与时代心声同频共振?)川剧的当代发展是一段史诗般的伟大历程。通过精准投放、点面结合的传播方式,影响最有影响力的人来看川剧。我们要讲述一代代川剧大师的历程,让川剧艺术家终极的自我表达,从一两个人的草台班子表演到大型舞台剧的风华正茂的过程。在农村广袤的土地上,农村川剧(戏曲)呈现在观众面前时,它是能实现表达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的载体,如红白喜事场景的应用,以至于我们观众能感知到它还鲜活地存在于他们的生活里,并与当今世界产生联系。


依托各大网络平台播放的短视频,大众评论以“弹幕”的形式广泛存在,与创作者、同为观众的人群产生思想的碰撞。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同样适用于这四个方面。它们共同支撑着艺术生命体实现跨越时代的文化代系。


6. 文化认同:开放和宽容。(文化移民、身份认同、文化认同)近两年,在海外交流中,川剧《白蛇传》《芙蓉花仙》《绣襦记》《镜花缘》《火焰山》《金子》等作品走出国门,探索川剧海外市场化道路,以川剧的艺术形式讲好四川故事、中国故事,让世界更高质量地认识四川、了解中国、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我们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多元的审美视野,从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寻找强大滋养,在守正创新中用戏曲讲好中国故事,让戏曲文化之光为中华文明增添时代风采。


川剧是川渝两地同根同源的戏曲文化。两地是川剧的沃土。文化传承着川渝人民的共同情感,川剧是川渝文化之根,带来了两地乡音乡情的回归。近十年,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四川人、新重庆人迫切需要在当地的文化土壤中寻找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能沟通世界。坚守从艺初心,追求德艺双馨,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豪迈,立足守正创新赋能文化自信,在“艺心向党”精品力作中铸就气象万千的艺术群峰,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川剧传承发展也面临基层院团濒临消亡、从业人员紧张、传承链条断裂等严峻挑战。川剧保护传承条例也是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年度重点任务。急急如律令在古代是公务员颁布公文中写到的“如律令”“急急”表示文件的紧急程度是最高级。《哪吒2》在全球电影界冲刺票房前4,这极大地提振了我们川剧界、评论家界以及整个中国文艺界的精神,谋定后动,大家都在为新发展谋划新布局。


7. 新大众文艺运动是川剧普及的一次契机。顶层有领军人物,中层有各类顶梁柱,社会面的推广普及依托新大众文艺让更多以前没接触过纯正川剧的人认识、了解新川剧,在社会人群中彰显属于中国的文化自信,缔造国潮新势力。


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在整个社会集中体现为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审美风尚(时尚)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流行的审美趣味,它体现一个时期社会上多数人的生活追求和生活方式,并形成整个社会的一种给你精神氛围。时尚的另一个特点是渗透力和扩张力很强。时尚的扩张和流行,对于社会中的很多人来说,往往要经历一个“装模作样”或“装腔作势”的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是社会上占越来越大比例的阶层群众追随上层精英分子的生活风气的一种表现。在当代,这种社会大众掀起的追求时髦的运动,越来越影响整个社会的审美趣味和生活风气。时代风貌是一个社会在一个较长时期所显示的相对比较稳定的审美风貌,是属于那个时期的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时代特色。


一种文化能不能久立不败,强起来,突破重围,关键取决于其。看不见的决定看得见的。有思想硬核的作品,哪怕不是大制作大手笔也能对话人心。人物精神品质决定核心文化价值。在Ai发展应用于各个行业的今天,它带给大家恐慌和焦虑的同时,作为文艺工作者应清醒地认识到现在却正是艺术创作的春天,艺术是有温度的、鲜活的生命体,对人心的治愈是Ai始终无法取代的。在这个时代空档,编创者更应抓紧时间进行精神补钙,先壮自身筋骨,重振精神力量,成为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担当,才能妙笔生花出立得住的精品,以作品立人,带领广大文艺工作者继续勇攀艺术高峰。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所有历史,其实都是当代史,当代人心中有什么,眼睛便能在悠长的历史中去找寻什么,并将其视为榜样标杆,一心向往学习模仿。艺术性和思想性高度凝练的戏曲(戏剧)艺术形式,汇聚着戏剧的力量,搭建起跨文化的桥梁,坚守着中华文化立场,展现着中华审美风范。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以载道,文以化人。中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长期的文化传承发展、文明赓续进步中确立和巩固中华民族的精神之基、价值之本、力量之源。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一脉相承,中华文明自强不息、辉光日新,塑造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世界,也深刻影响着世界文明的进程。


用戏曲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为文化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精神力量,共同推动世界文化繁荣发展。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川剧保护传承工作,把振兴川剧作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预祝推动振兴川剧取得实质性进展。


作者简介:


王海燕,德阳市文旅局、德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