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懋勋
凌仕江是一位在当代散文领域中颇具影响力的作家,他的散文作品常常以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而著称。《微尘大地》是他的最新散文集,汇集了他对生活、自然和人性的独特观察与感悟。在这部作品中,凌仕江通过精湛的文字和敏锐的视角,展现了他对细微事物的深刻理解,赋予了平凡生活以不平凡的意义。
首先,《微尘大地》中的语言风格极具特色,凌仕江善于使用简洁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来描绘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他将微小的事物,如一片落叶、一缕清风,变成了触动心灵的存在。在他的笔下,这些微尘似乎蕴藏着无穷的哲理和情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感受到文字的美感,更能引发内心深处的共鸣。例如,在描写春天的篇章中,作者通过对一片落叶的去留进行细致观察,捕捉到了春日暖阳下万物复苏的生机,展现了自然与人心的和谐共鸣。
其次,凌仕江的散文不仅仅停留在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深入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将个人的思考与社会的现实结合起来,反映了当代人面临的各种困境与挑战。在《微尘大地》中,作者通过对其个人心灵的剖析和反思,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憧憬。他的文字中透出一种人文关怀,关注着每一个普通个体在浩瀚宇宙中的渺小与伟大,体现了深厚的哲学思考。
此外,作品中时常流露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凌仕江通过对往昔记忆的追溯,让读者感受到岁月的无情与温情交织。他在《微尘大地》中提到的“微尘”不仅是对生活细节的关注,更象征着那些在时间长河中逐渐消逝的瞬间与情感。这种对时间的敏感,使得他的散文不仅具有了审美价值,也富含了人生哲理。
总的来说,《微尘大地》是凌仕江散文艺术的又一重要体现。在这部作品中,他通过独特的视角、诗性又不失人间温度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把脉生活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无论是对自然的观察,还是对人性的探讨,凌仕江都以其辨识度极高的写作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带领读者在微尘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大地。通过这部散文集,凌仕江不仅传递了个人的情感与思考,也为当代散文创作提供了新的视野与可能性。
01 尊严的人间 乡愁的艺术
散文是真实的艺术。散文不主张虚构,但强调在写实中的艺术创造。凌仕江对心灵与事物的言说,来自于可贵的真情,在他的散文里,这样的特点随处可见。他对真实的人物、事件、景物及真情实感进行叙述描写,反映自己的人生片段或心路历程。我们只要把他的散文集一翻,就可以了解他的世系、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习惯。
作者出生于四川荣县,成长于西藏军旅,定居于四川成都,远离故乡多年,心中始终有着深沉的、缠绵的、浓烈的乡愁。我们不仅在交谈时能够从话语中感受到他的这种情感状态,还能够在散文中读到他之于故乡深切表达的尊严文字。无论是在气候恶劣的西藏军营,还是在环境优雅的雪山下的公园城市,他的心灵都始终守望着生他养他的那片故土,惦记着他生命中那个难以忘怀的村子,牵挂着家乡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同学邻居,孤独无助的留守老人。
在这本散文集中,我们看到“村子在静止,城市在骚动”;“城市在丰满,乡村已荒凉”。作者从城市逃回故乡,发现村子里的人气一日不如一日。仅有的三五户人家,正月十五未过,已全部关门闭户,提早外出打工。只有年迈的父母守着原地重建的老屋。他们不再为经济拮据发愁。如今,侵袭他们的不是贫穷,而是视而不见的孤独。这是他作为亲历过乡村成长的返乡者无法回避的现实。读到这样的文字叙述,脑海里自然浮现其描绘的场景,心中就会产生一种冲动。我们期待乡村振兴,我们渴望农业发达、农村兴旺、农民富裕,我们要为之不懈努力。
对于从乡村出走的知名作家凌仕江而言,乡土就是他的文学之根,也是他的魂之所系。多年来的城市生活和城市身份,并没有使得他在把握乡村经验的时候出现走样的情形。《被词语追逐》是散文集《微尘大地》中的一篇很有特色的篇章。他以特别真诚的态度,解剖了这些年来的个人心灵史。对于刻骨铭心的时代,他充满了温情的回忆,再现了记忆深处的悲悯与共情。他在故乡直击了作为当代村落的生活形式与人伦现场,见证了乡村跌宕起伏的发展历史,还原了自己曾经熟悉的真实情景。
他在叙事过程中,用“词语”二字代替生活中的一切事物,表现其对命运“追逐”的主题,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这种独到的艺术手法令人称道。这些词语可以是“肥胖”、“痛风”,也可以是“烟酒”、“静默”、“焦虑”等等。他用词语代替跟“癌症”有关的一切说法,维护逝者的尊严,让人感受到关怀的温度,也体现了作者对于亲情书写有恰当的尺度把控。文中关于“点烟者”的叙述,写了自己不抽烟却偏偏遇上“点烟者”的小烦恼。他这个藏于心底却不伤大雅的小烦恼,实际上是他致敬青春的精神回望,具有异常强烈的乡愁情结;同时,作品又展现了乡民直率素朴的形象。凌仕江在动态变化中观察城市和乡村,再现了立交桥下一群打工者“聆听”和“等待”的身影,这是乡村变迁城市更新的日常景观。
凌仕江的散文书写始终贯穿着一种对故乡的尊严感。这种尊严既体现于他对时间与记忆的清醒审视,也显现在他对亲情叙事的克制与分寸中。他的文字尊严源自他对“小叙事”与“大时代”关系的深刻认知。他笔下的亲情裂痕,往往乡村“空心化”“价值观冲突”等社会议题交织。例如,《被词语追逐》中亲情的疏远与失落,实则是农耕文明与城市文明碰撞的微观投射。他通过艺术表达的手法,将个体的伤痛转化为对集体命运的观照,既保留了私人记忆的体温,又赋予其历史书写的重量。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使他的人间书写超越了地域性,成为一代人精神返乡的文学路标。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时间的感慨,自然地引起我们共鸣。在历史的长河中,岁月是无情的。时光如白驹过隙,一晃而过,尤其是时间对人情往往是无情的割裂。
02 复杂的人性 惟妙的展现
关于人物的描写,我最佩服作者对二莽的叙述。他把一个人的真实性和复杂性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好像这个人物就鲜活地出现在我们身边。二莽算是作者家里的半个儿子,因为作者的父亲是二莽的舅舅,二莽的老汉是作者的姑爷。二莽是一个骄傲的陪护。二莽力气大,会照顾病人,能跟医生套近乎,病人家属争着请他照顾病人,他的身价水涨船高。“最让父亲想不通的是,家人临时有事挪不开时间,请二莽去医院照看父亲一天,二莽居然嫌工钱太少,若要请他照顾父亲,必须由他一直照顾下去,时间越长越好。父亲出院后,有点恼羞成怒:二莽靠不住,跟他老汉一样。”但是,除了二莽,村子里不见他人踪迹。文中揭示了“二莽外表的老实与内心的精明”,对人物的两面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读者看清了人性。像这样个精个美的叙述,在凌仕江作品中并不少见。
作者在叙述家乡修路的漫长经过时,冷静客观地表达了自己的喜怒哀乐。“雪为我们的某种安全,伪装了铜墙铁壁,而路的形销骨立与残骸不全,随时让人面临车毁人亡的悲剧。若干年后的今天:横亘在我面前的伤心路,其实不在高原纵深的沟壑里,而在故乡瘦小的心坎上。几十年过去了,人都变了,路却一点没变。路之恩怨,久久堵在村人心里,横亘三代人。”
经过乡亲们多年来通过艰难的集体诉求,终于“有一天,二莽突然把镇上的领导带到了村里。领导走访几户人家后,手掌一挥:路确实难行,必须修,早该修,每家都要能通车,老百姓不用再补一分钱。”这一条祖辈出行必经的乡村道路,终于能够以新的面貌出现在村人面前了。
关于凌仕江对二莽为典型人物的叙述,使我想起了鲁迅笔下的小人物。例如,阿Q在受到欺负时,会通过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认为自己是“胜利者”,这种自我欺骗的方式反映出他在社会底层的无奈和自我保护。我还想起了刘亮程书写的小人物特点。他笔下的小人物生活节奏缓慢,充满闲情逸致。他通过小人物的眼睛观察故乡,对故乡的一草一木、一虫一草都充满了深情。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和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农村现状的担忧。而凌仕江书写的二莽则兼有两者笔下的小人物特点。照顾生病的亲戚要斤斤计较,体现了二莽人性的弱点,也反映出社会底层人物,面对生活困境的无奈;为村里修路积极奔忙出力,又反映了这个小人物善良正直的优点。在凌仕江的笔下,小人物的复杂人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或许天下每个人的村庄里,都有着类似二莽这样的人物。如此人物既有值得人同情的一面,更有让人看不见底的人性之“恶”。
03 独到的见解 深刻的哲思
在这本散文集中,我们能够读到作者跟大家共同的理想追求:“我们理想的城市生活,已从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跨越美丽宜居的公园城市,有蛙相伴的城市,实在是生态发达与人共情的家园向往所需。”我们也能读到他与众不同的独到见解:“许多史书记载或评说,认为杜甫的一生穷困潦倒,受人接济度生。言下之意,带着怜惜或悲悯。这种普遍性的说法,是缺少设身处地体会的。”然后,他有理有据地分析,提出了杜甫简直称得上唐时明月下的“贵族诗人”的个人之见。
凌仕江的散文不仅仅停留在感性的层面,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他善于在叙述中穿插对人生的探讨,使作品具有了超越具体情景的普遍性和永恒性。同时,他遣词造句时特别讲究情感的准确传递,追求诗性的意境。他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散文在传达思想的同时,也充满了艺术的美感。
比如,他在叙述一位友人跟他久别重逢后,向他赠送凌霄花的生活片段时书写道:“凌霄花的成长,让我慢慢明白任何失去都将是一种拥有,任何残缺都开启着人类别样的心智。”这种富含哲理的金句总是给读者带来启发和思考,去领悟生活的真谛。
又如,他在讲述自己和风信子的故事时说:“而紫色成了永远抹不去的伤痛,虽然总遗憾它的短暂,但总也不想轻言放弃它的美丽。看着它一天不如一天的样子,就像我,一个唯美主义者,在追求美的过程中越来越不相信美的存在。而错过太多的美之后,才发现现实中的唯美事件只是一个人不断迷失的典雅瞬间。”读着这样的文字,总会让人陷入沉思,认真咀嚼其中的意义。
近年来,在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时代背景下,生态、自然、博物等主题正成为文学重点关注的对象。“自然文学”的创作正在形成一种潮流。凌仕江具有作家和诗人的双重身份,已然成为这股潮流的引领者之一。他对自然文学情有独钟,在圈内是有名的。他多年来一直比较关注自然环境、关注植物和动物,创作出版了《藏羚羊乐园》等文学作品,让读者感受人类心灵深处的爱与温暖。他的作品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没有仅仅停留在象征意义上。自然不仅仅是他文学写作的一个题材,自然还逐渐构成了他的文学结构性部分,影响着读者的世界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04 深厚的底蕴 出彩的妙笔
凌仕江的散文有读头,有嚼头,有学头。他在散文集中,叙述了他跟周克芹的另一种相遇。周克芹是大名鼎鼎的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凌仕江笔下的“过去式”人物,虽未产生现实的交际,但依然充满时空的情感链接。至少这样的人物书写,让喜欢创作的人一定会受到启发,懂得好作品的写作者先要感动自己,然后才能感动读者的道理。可谓开卷有益且受益匪浅。
凌仕江以散文艺术的形式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画廊。他的画廊以不同的生活场景,活跃着各式各样的人生世相。他为了抒发情感,表达对生活的种种感受,展示自己的情感世界,喜爱借助对生活片段的描绘,揭示出各种人物的个性和特色,从而使得笔下的人物真实可信,富于神韵。他的散文有随笔的自然。随笔是散文的一种文体形式,侧重于作者个性化的看法和感受,要么具有新意,要么就有着深刻认识和思考的一面。随笔不是杂谈,不是随想,不是生活感受的简单描摹。随笔的写作要求和难度都很高。创作一篇优秀的散文随笔,不仅需要作者有比较丰厚的生活积累、比较渊博的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有非常丰富的写作经验,更重要的是,要拥有一颗热爱生活和文学的灵心,并且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真、善、美的慧眼。具备了这些素质,散文随笔才有可能写得出色。凌仕江的散文作品能够得到读者的广泛点赞,同时不断获得知名出版社的稿约,就足以证明了作者具有了这样一种功力。
凌仕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他在散文创作中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元素,无论是对人生片段的回望,还是对社会现象的反思,都显示出他独特的文化视角。他以敏锐的观察力、持续的注意力,良好的记忆力,深刻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娴熟老练的写作技巧,委婉、准确、细腻、唯美的表达能力,把他生命中的过往呈现在散文叙述中,总是能够引起读者共情共鸣和深入思考。他是一位生活的观察者,文化的传承者,散文的创新者。他用文字搭建起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桥梁。他创作的散文艺术,既贴近生活又超越现实,给读者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微尘大地》以其丰富深邃的思想内涵,过目难忘的生命历程,精心设计的艺术结构,炉火纯青的唯美语言,以及深刻的哲理和浓郁的诗情,显示了它历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作者简介
余懋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名誉副会长,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武侯区作家协会荣誉副主席,长期从事影评、剧评、书评,在《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等国内报刊杂志发表,其作品被收入《四川科技书评》《四川电影评论三十年》《四川散文学会理论部评论文集——读你》,出版个人文学评论与散文选集《春华秋实》。
上一篇:
改进文风大家谈 | 不著一字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