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9月1日到9月30日,作为第二届金熊猫奖的配套活动,“大家一起看电影”展映活动在省内15家影院集中展映国内外40部影视佳片,同时开展超5万场次电影公益放映,特别设置意大利电影主题单元。为此,我们特约专家学者撰写针对展映影片的相关评论文章,以飨读者,敬请垂注。
刘玮浩
两年时光流转,黄渤在电影《学爸》中饰演的雷大力,依然是一个能让人笑中带泪的角色。这部聚焦“幼升小”教育现实的影片,在第二届金熊猫奖影片展映活动中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其犀利的社会观察和温暖的人情描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染力。
《学爸》通过雷大力为儿子雷小米升学的曲折经历,勾勒出当下许多家庭在面对教育竞争时的状况。原本秉持快乐教育的父亲,一步步被卷入“幼升小”的激烈战场,甚至不惜托关系、买学区房、让孩子学习编钟。这种被环境推着走的转变,是现实的写照。
教育状况的镜像:4组家庭的现实缩影
《学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教育状况的真实再现。影片中的4组家庭——雷大力代表的普通家庭、闫妮饰演的虎妈、万茜饰演的火嫂所在的工薪家庭,以及张钧甯饰演的精英母亲,基本覆盖了当前典型的家长类型。多重叠加呈现,使电影成为一部教育现状的银幕镜像。
尽管有评论认为影片情节像拼盘般从一个失败跳向另一个失败,缺乏深度展开,但笔者认为,这种叙事方式恰恰映射出家长在结构性压力下的无所适从与奋争。
超越符号叙事:重塑教育中人的价值
尽管《学爸》被一些人批评为“符号堆砌,缺乏人味”,但雷小米这一角色却为影片注入充沛的情感力量。他天真善良、慷慨炽热。在好友因成绩不佳遭责骂时助其“逃亡”,甚至自愿让出学区房资格。这种未被竞争异化的纯真,显得尤为珍贵。
父子关系的刻画,同样是影片的高光时刻。雷大力与雷小米之间既有诙谐互动,也有深沉情感。当小米说出“爸爸,对不起,我没有别的小朋友棒”时,一句道歉背后,是孩子过早内化的压力,令人动容。
比较的视角:教育状况的全球图景
《学爸》刻画的教育状况并非中国独有,但在不同的社会文化土壤中,其表现形态和根源各不相同。将《学爸》置于国际影坛的同类题材中观察,能更清晰地辨明国产现实题材电影的独特表达。
在东亚文化圈,教育竞争的压力普遍与科举传统和家族荣誉感绑定在一起。韩国电视剧《天空之城》,将教育异化为一场冷酷的、关乎社会阶层与体面的战争,充满戏剧性的阴谋与背叛。日本纪录片《教育狂人》,展现了另一种极致:通过军事化管理和精神施压,将学生塑造成考试机器。相比之下,《学爸》的基调显得更为温情,更侧重展现普通家庭的情感纷争。
《学爸》中的雷大力托关系、买学区房、学编钟——这是一种在多重挤压下的全能式奋争,既是对传统的屈从,也是对现实的突破。这种复合性使中国式的教育状况显得复杂,也使这部聚焦个体选择的电影,承载了远超其故事本身的社会重量。
两年回望:教育观念的转向与启示
两年后再看《学爸》,其价值更在于预示正在发生的教育观念转向。如今,教育减负政策逐渐落地,多元评价体系不断推进,越来越多人开始重新思考成功的定义。
“你不一定满分,我一定爱你。”——这句台词,传递了教育理念的进步。无条件的爱,远比功利性的评价更重要。这部电影提醒我们,教育的本质是陪伴与理解,而非竞赛与挤压。
现实题材的困境:个体抉择与系统压力
《学爸》反映出当前现实题材创作的一些共性困境。自电影《我不是药神》大获成功后,不少影片倾向于在结尾借助宏观数据或政策宣示“上价值”,但往往造成叙事断裂或主题先行。
有评论批评《学爸》“为唱高调否定自身主题”。但在笔者看来,电影将系统性压力转化为家庭内部的教育抉择,并非避重就轻,而是诚实呈现了在制度性变革尚未完全到来时,个体家庭面临的真实两难。
借助第二届金熊猫奖“大家一起看电影”展映活动,我们在2025年再度与《学爸》相遇。观众依然会为雷大力的经历笑泪交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并未彻底消失。但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教育的终点不是踮脚攀比,而是为孩子找到适合他们奔跑的那片原野、涵养生命的那湾清水。而这,正是《学爸》历经两年沉淀后,愈发清晰的价值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