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林
电视剧《灼灼韶华》以1916年为时间起点,以中药商贾之女褚韶华的人生轨迹为线索,在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交织中,既还原了乱世市井的烟火气息,又彰显了民族文化的精神风骨。
这部作品跳出“她题材”的悬浮叙事,通过历史细节的精准复刻、商道文化的深度诠释、女性精神的时代书写,让观众得以窥见那个动荡年代里未曾熄灭的文明光华。
器物与场景:历史质感的烟火还原
历史剧的真实感,往往藏在可触可感的细节中。《灼灼韶华》的创作团队通过器物复刻与场景搭建,将当时社会的生活原貌与文化印记转化为可视的影像符号,让历史的烟火气扑面而来。
在器物呈现上,中药文化载体的细致描摹成为最大亮点。在剧中陈记药铺的场景里,深色木质药材柜的纹理历经打磨仍清晰可见,数百个抽屉上的药材标签工整规范,称量药材的戥子精准到钱、两。褚韶华始终紧握的祖传药碾子,更是实物道具,每一道纹路都承载着岁月痕迹。
制作团队不仅还原了器物形态,更展现了其背后的技艺传承——“九蒸九晒”的炮制工序、“蜜炙”的传统技法,通过镜头语言完整呈现,让观众直观感受中药文化的精妙。这种对专业器物的坚守,使褚韶华“只要人在,咱中国的药香就断不了”的誓言,有了坚实的物质根基。
服饰与礼仪的细节设计同样暗藏玄机。褚韶华的着装从初期的粗布衣衫,到执掌药铺后的素色旗袍,再到上海创业时的简约西装套裙,服饰材质与款式的变迁,精准对应着她从封建家族女性到近现代企业家的身份转变,也折射出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微妙提升。
药铺交易时的拱手礼、商业谈判中的言语措辞,甚至日常起居的生活习惯,都经过历史顾问的严格把关,让烟火气始终浸润在真实的历史语境中。
商道与伦理:传统文化的精神坚守
如果说器物场景是历史的“形”,那么,文化精神便是历史的“魂”。《灼灼韶华》以商海为叙事舞台,通过褚韶华的经商历程,深度诠释了以诚信为核心的传统商道,展现了传统文化在乱世中的韧性坚守。这种坚守并非僵化的道德说教,而是融入商业实践的生存智慧。
剧中的商战情节始终扎根于真实历史土壤,褚韶华在药铺经营中,坚持“药材不减一分、炮制不省一步”的原则,即便面临资金短缺,也拒绝用劣质药材以次充好。这种对诚信的坚守,正是蜀商、晋商、徽商等传统商帮“贾而好儒”精神的延续。
她在上海应对洋行围剿时,采用“中药材对冲洋行期货”的策略,既展现了现代商业思维,又以中药材这一传统文化载体为武器,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让传统商道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能抵御市场风浪的实践法则。
更值得称道的是,剧集将商道与家国情怀深度绑定,让传统伦理在时代考验中绽放光芒。当民族危机加剧时,褚韶华的药厂成为抗日药材的重要供应源,即便遭遇轰炸焚毁,仍坚持重建工坊并捐出全部药材;闻知秋表面与洋行周旋,实则暗中为抗日力量输送物资,用商业才能践行爱国使命;即便是前期的纨绔子弟田大少,也在民族大义面前选择宁破产不卖厂给日本人,完成了精神蜕变。
这些情节诠释了“商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传统理念,说明传统商道从未脱离时代语境,而是在民族危难中升华为家国担当。
觉醒与成长:女性力量的时代绽放
《灼灼韶华》以褚韶华的成长轨迹为核心,串联起一组女性群像,展现女性在封建礼教与时代变局中的挣扎与觉醒。这种觉醒既具个体色彩,更承载着深刻的文化意义。剧集摒弃了“大女主靠爱情开挂”的悬浮叙事,让女性力量在真实的磨难中自然生长。
褚韶华的成长之路,是对封建女性命运的彻底反叛。从为救兄长被迫嫁入陈家的传统女性,到独掌药铺的管理者,再到上海商界的女强人,她的每一步蜕变都伴随着血泪与抗争。
面对小叔子以宗法制度夺权,她暂退后白手起家重开药铺;遭遇丧女之痛与至亲背弃,她孤身远赴上海从头再来;面对婆婆的家族权威压制,她直言“我不做陈家的主,我做的是我自己的主”,彻底打破封建教条的束缚。
这种反抗并非天生的强悍,而是“越难越要赢”的信念支撑,是在绝境中“站着生存”的倔强品格。演员热依扎在演绎这一角色时,将暴雨中守着烧毁药库,从崩溃到坚定的情绪递进诠释得淋漓尽致,让观众看到女性觉醒的真实痛感。
从县城药铺的药香袅袅,到上海滩的商业传奇,《灼灼韶华》用微观的个人命运编织出宏观的时代图景。器物场景的烟火气让历史可感,商道伦理的坚守让文化有根,女性觉醒的历程让精神闪光。
这部作品的价值在于,即便在最动荡的岁月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风骨与人性光辉,也能在烟火人间顽强生长,成为穿越乱世的不灭光华。
作者简介
张洪林,四川武胜人,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广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长期从事文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