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良
近日,由眉山市政协刘友洪、张生全、沈荣均、龚莹莹、李云、刘竹倾力合著的非虚构作品《吾家蜀江上:苏轼在眉山》面世。该书以生动的文学语言、翔实的文献史料、系统地研判推敲,还原了苏轼的现实生活,尤其是在眉山期间的诸多生活细节,厘清了苏轼人格精神的成因及发展脉络,饱含温度又理性客观,达到了阿来在该书序言中所说的“更有感染力和更让人信服的(文学)真实”,可谓在汗牛充栋的苏学著作中,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现实突破和精神超越。
为什么要在已有的诸多著作基础上,费力完成这样一部作品?其意义正如阿来所言:“一个人的出生地及童年成长经历,对他的品格形成是至关重要的。”当然,要写苏东坡的童年、少年和青年,他的家乡眉山(眉州)的确当仁不让,实际上也最有发言权。
要完成好这项工作,写出更新、更细、更真实的不一样的苏东坡,自然需要大量的史料证实,还需要发自肺腑地对东坡的热爱,以及对东坡诞生地及青少年时期生活地区的风土人情、人文地理和民间传说的谙熟和感知。
眉山政协的这几位执笔作家,恰好占据这些客观意义上的有利条件。不仅如此,他们还从历史、地理等更宏观的视野出发,融汇交错、追根溯源,最终赋予本书与众不同的文学气质和前所未有的格局气象。
第一章《高处望西川》,从地理、历史、文化以及政治、经济多学科角度出发,立足自然人文的宏大视野,重新认识诞生东坡的地方——眉山。在岁月的长河中,眉山、成都、巴蜀、中原,一直发生着千丝万缕的深刻纠缠,最终,形成蜀地的“女性”气质(在蜀地家庭里,女子扮演的不仅是“妻”的角色,更多的是“婆”和“娘”的角色。所以,唯有川人把夫人称作“婆娘”),形成眉山的“眉”的丽质。
从唐盛时期被贬谪到眉山的苏味道一族,在这种自然人文环境中,实现了“基因”改变,历11代而出苏轼。
在宏大视野下,还有丰富而严密的系统和逻辑:一是以仗义疏财的祖父苏序,“二十七、始发愤”的父亲苏洵,“不残鸟雀”“不发宿藏”的苏母程夫人,被包拯称赞的进士叔父苏涣等为代表的优良家风传承;二是以苏母程夫人、苏八娘、王弗、王闰之、王朝云等为代表的女性“雕琢”;三是苏轼、苏辙几十年如一日的手足深情;四是以张易简、王方、雷简夫、张方平、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的帮扶。当然,还有最重要的,就是东坡自身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些都是本书带给我们的更宏大、更新颖、更深刻的认知。
如果说视野、格局和创新是本书的第一大成功要素,那么,生活细节的还原,讹传的更正等“现实突破”,就是该书的第二大成功秘诀。
通过这些细节还原和讹传更正,可以窥见东坡精神形成过程的蛛丝马迹。中岩寺“唤鱼联姻”,苏洵讲述典制掌故时刻意忘记,几次出川的路线,对贤明端淑的王弗的叙写等细节,是在对史料充分论证后的文学还原,让彼时苏东坡的生活场景,历历在目,无比亲切。
通过对大量史料的分析,本书对以往苏学中的讹传进行了更正。如对于程夫人的早亡,以往多以苏洵“个性刚强、责人甚严”为直接原因;然而,本书通过系统分析认为,苏洵对程夫人感情很深,程夫人的死因,主要应为女儿苏八娘遭程家家暴致死引起的苏程两家的恩怨。
正是由于本书立足更宏大的视野,进行更为系统的分析,在东坡与不同人物之间的交往和各种世事的历练中,我们才可清晰地看到其人格精神的形成原因。同时,东坡在道学、石头、书画、音乐、医学、政治及佛学等多方面的造诣,也能清晰地看见其缘由。
虽然本书名义上是写“苏轼在眉山”,但并不失其完整性。苏轼离开眉山后,影响他一生的人物,如张琥、章淳、宋选、陈慥、鲜于侁等,还包括乌台诗案,勤政为民、造福一方等,也进行了明确叙事。实际上,这确实很有必要,更能让人全面、系统地认识真实的东坡。
进一步说,本书没有直接书写宣扬东坡精神,但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超越。从本书所写的细节中,读者看懂了东坡在现实逆境中的豁达、在漂泊中的安适、在离别中的释然、在孤独中的丰盈、在仕途中的勤政、在生活中的热忱以及对命运的超脱、对理想的坚守、对生死的通透、向死而生的从容、对自我的和解,以及与不完美共生等丰富的东坡精神。
语言能力,是本书的一大亮点。语言不仅是事件的叙述工具,更是思维的表现方式。优秀语言彰显的艺术表现力,是远远超越叙述本身的。本书的多个篇章虽不是出于一人之手,但其表现出来的亲切、自然、风趣、生动,却是一致的。
这其实相当不容易,因为书写东坡,免不了要引用大量史料论述。如果把作品写成工具书,那就失去了文学的意义。本书在语言上可谓下足了功夫,如在叙写南北朝时期眉山所在地区划变化频繁时的话:“好一阵手忙脚乱,区划如同面团一样被捏来捏去。甚至还不是面团,而是捏泥团——由于这块土地上的战乱太过于频仍,实在等不及庄稼成熟被磨成面,就直接拿着泥团玩了。”
作者在后记中袒露了本书创作的3条原则:一求言之有据,所言皆有出处,绝不胡编乱造;二求突破前人概略描述,努力还原苏轼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真实情状;三求廓清一些模糊乃至讹误的认识。显然,本书完成了创作使命,实现了书写现实生活的突破和发掘东坡精神的超越。
此外,本书通过细节丰富的现实突破,让我们看见了东坡的民本理念、创新精神、独立气质以及旷达胸怀的东坡精神内涵。这对当下来说,更具有较为深远的现实意义。
(《吾家蜀江上:苏轼在眉山》,眉山市政协著,四川文艺出版社,2025年9月)
作者简介
徐良,四川剑阁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上一篇:
暂无上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