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莉
作为2025年热播的年代传奇剧,《灼灼韶华》以中药商战为切口,通过女主角褚韶华从商贾世家之女到民族企业家的人生轨迹,将女性成长与家国情怀编织在一起,形成一幅交织着个人命运与时代波澜的史诗画卷。该剧既延续了《大宅门》《那年花开月正圆》的商战基因,又以“她题材”创新表达,以小人物观大时代,运用小切口创作,实现了家国同构。
商海沉浮中的女性觉醒:从为家而活到为国而商
剧中,褚韶华迫于封建礼教,为救兄长被迫嫁入陈家。她以商业才能在陈记药铺立足,以一系列“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策略拓展客户群,最后把陈记药铺做大。
她从争取走出家门到药铺帮工,争取参与药铺管理,再到争取药铺经营权,从经营“亏本配药”“代客煎药”等便民策略重振家业,到开发玉容粉等创新产品打破行业垄断,每一步都是对传统女性角色的突围。
真正标志其觉醒的,是在日军侵华的动荡岁月里,她将商业价值与民族大义结合,主动将迟春堂药铺转型为抗日物资中转站。她冒着生命危险为前线输送药品,用商业网络构建起隐秘的抗日物资保障通道。
这种从守家到卫国的转变,不仅展现了女性在时代洪流中的主体性觉醒,更通过中药行业这一特殊载体,不仅诠释了“商道即人道”的命题,也诠释了“国之不存,毛将焉附”“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家国情怀。
在上海立业后,她将药铺盈利投入战地药品支援,直言“商人逐利是本分,但逐利之上更有家国”,充分体现了“资本无国界,商人有立场”。
这些情节跳脱了传统商战剧“个人成功”的单一叙事,将女性经济独立与民族自救紧密勾连,塑造了一个能扛鼎的、血肉丰满的褚韶华。
情感羁绊中的家国隐喻:3个男人与一个时代的镜像
褚韶华与陈大顺、夏初、闻知秋的情感纠葛,反映了时代镜像,也是其家国情怀升华的三重维度。
陈大顺作为传统商贾,有着仁厚的底色。他虽恪守旧式婚姻观念,却支持妻子抛头露面参与药铺经营,有着男女平等的朴素伦理。他的意外离世,使褚韶华失去了唯一的依傍,导致后来的悲剧发生,也成为褚韶华逃奔上海的导火索。陈大顺的离世,隐喻着旧秩序的瓦解,揭示了褚韶华个体觉醒的必然性。
夏初身为进步知识分子,是最初给褚韶华心中播下自由、平等、自立自强种子的人。他以新思想启迪褚韶华,鼓励她冲破封建枷锁,追求经济独立与人格自由。夏初的存在,象征着新文化对旧传统的冲击,他不仅是褚韶华情感上的慰藉,更是其精神觉醒的引路人。
夏初的早逝如同流星划过夜空,短暂却照亮了褚韶华前行的道路。他的离去,让褚韶华深刻体会到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紧密相连,也促使她更加坚定地走向独立与自强之路。
夏初代表的新思想力量,虽然在他身上未能完全绽放,但却在褚韶华心中生根发芽,成为日后对抗封建束缚、投身民族救亡的重要精神支柱,也促使褚韶华在失去他后,更加坚定地走向自我救赎与家国担当的道路。
闻知秋作为民族企业家的代表,与褚韶华在商战中惺惺相惜,又在抵制日货等问题上展现家国担当。两人从竞争对手到并肩创业的过程,映射了民族资产阶级在近代化进程中的探索与挣扎。
闻知秋的出现,不仅为褚韶华提供了商业上的支持与助力,更在精神层面与她产生深刻共鸣。两人从最初的商业合作到后来的情感交织,展现了在民族危亡之际,商人群体如何超越个人利益,将商业智慧转化为救国图存的力量。
闻知秋的形象,是那个时代民族资本家的缩影。他的选择与牺牲,映射出家国大义下个人命运的沉浮,与褚韶华共同构建了“商道与国道同频共振”的叙事主线。
虚实结合中的历史肌理:讲究细节的幕后团队
剧组通过布景、服装、化妆和道具的高精度还原,结合虚拟拍摄技术,将真实可感的历史肌理呈现于荧屏。例如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滩风貌,从外滩的初具规模,到黄浦江上货轮穿梭,再到外滩的万国建筑群在江岸矗立,这一幕幕逼真的画面背后,都是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拍摄完成的。
制作团队从筹备初期便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影像资料,最终确定以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货运码头为原型,结合外滩的标志性建筑群,进行1:1的写实还原。这是首次在年代剧中用虚拟拍摄技术还原现实场景。
为此,虚拍团队将屏内画面的延迟精确控制在200毫秒内,确保屏幕内外的道具和场景能无缝衔接。正是这种对细节的追求,保证了观众的沉浸感,丝毫没有抠图的别扭感受。
再来细数剧中的道具。从陈记药铺的戥子、药碾,到上海永新百货的钢笔,从各种中草药、药包,到各式汽车、黄包车,再到香烟售卖箱、擦鞋箱……每一件道具都承载着时代的印记。
剧中反复出现的秤杆,既象征商业诚信,也暗喻对公平秩序的追求;褚韶华手中那把精致的铜秤,在称量药材时总是保持水平,这个细节暗示着她内心对商业道德的坚守。
制作团队甚至复原了20世纪20年代的药铺账本,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的毛笔字,连墨色浓淡都按照历史样本进行调配。这种近乎偏执的考据精神,让观众得以触摸到那个时代的历史肌理。
剧中女性角色的首饰设计也暗藏玄机。褚韶华早期的传统发髻、从陈家带来的翡翠耳环,到后期改戴的珍珠胸针、女士坤包,不仅体现审美变迁,更折射出她从传统闺秀到现代企业家的身份蜕变。
器物符号的叙事作用,在剧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剧中人物和时代背景,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历史厚重感。
除了道具的精心设计,剧组在服装方面同样下足了功夫。
褚韶华不同阶段的服饰,从初期的传统旗袍,到后来融入西式元素的改良旗袍,再到身着干练的西装套装,不仅展现了时尚的演变,更暗示了她思想观念的转变与成长。每一套服装的材质、颜色和剪裁,都经过反复推敲,力求贴合人物身份和时代特征。
剧中其他角色的服装也各具特色。陈大顺的传统长衫体现出他的守旧与仁厚,夏初的进步学生装彰显着他的新思想,闻知秋的西装则凸显出他的民族企业家身份。这些服装的搭配和变化,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历史真实感和视觉冲击力。
《灼灼韶华》的创作,既非口号式的慷慨悲歌,亦非悬浮的精英叙事。剧组对历史细节的真实呈现,对历史真实感的追求,使《灼灼韶华》不仅是一部讲述女性成长与家国情怀的电视剧,更成为一扇让观众窥见那个时代社会生活、文化习俗的窗口。
正是因为幕后每一个讲究的细节,因为剧中的每一位群演都在真信真看真动情地表演,才让剧中的“小家”之爱升华为“大家”之责而真实可信。这些才是观众在流量泡沫中期待看到的真实力量。
作者简介
林莉,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马克思主义文艺评论基地副主任。
上一篇:
暂无上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