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以“艺动巴山蜀水 共绘时代新篇”为主题,由文化和旅游部、四川省人民政府、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10月16日—11月5日在川渝两地举办。艺术节落地巴蜀带来了什么?如何从艺术节看待巴蜀文化艺术的发展?艺术节如何让巴蜀人民共享文化盛宴?巴蜀文化与外来艺术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为此,四川日报《天府周末》“西岭雪”文艺评论版和川观新闻文化频道特约专家学者撰写相关评论文章,以飨读者,敬请垂注。
但愿
作为全国规格最高、最具影响力的艺术盛会,中国艺术节每一次举办都承载着推动文化传承、促进艺术交流的重要使命。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此次首度落地川渝两地,以“艺动巴山蜀水 共绘时代新篇”为主题,不仅是对巴蜀文化深厚底蕴的认可,更开启了跨区域文化协同发展的全新探索。
这份跨越川渝两地的文化联结,并非一朝一夕铸就,而是在岁月流转中不断沉淀、在时代发展中持续深化。那抹贯穿千年的文化脉络,早在数十年前的中国艺术节上,便已书写下难忘的篇章。
回忆往昔,上次在四川举行的中国艺术节(第五届)还是1997年10月,那一年也是重庆成为直辖市的第一年。彼时川渝两地虽然行政划分有所调整,但横跨数千年的文化血脉早已交融在一起。从川剧舞台上的唱腔韵味就是同饮一江水的豪放,川渝菜色江湖里麻辣底色的同源热闹,到巴山蜀水共同讲述的民间故事,这些口耳相传的承载着听觉、味觉、触觉等诸多共生共在的记忆纽带,从未松动过。
时光轮转,28年如弹指一挥,川渝之间的文化并未疏离,其羁绊反而越发深厚紧密。
非遗传承不必多言,川渝共同推进川剧、蜀绣、铜梁龙舞等项目的联合保护与活化,共建非遗数据库、共享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就是为了让这些古老技艺在两地协同发展中焕发新生。
文艺创作也是节节高升,两地艺术家携手打造了《江姐》《红岩魂》《尘埃落定》等一批兼具巴蜀特色与时代精神的精品剧目;唱念做打之间,一口浓郁的川渝味儿讲述着川渝的故事;文化惠民行动更是层出不穷,川渝文化旅游一卡通让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更便捷,川渝景区联票更是整合了两地60个文旅场所。
同时,巴蜀文化展演季等活动常态化开展,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更让两地群众跨区域享受文化服务,便捷得如同邻里串门。
这份日益浓厚的文化联结,更延伸至文商旅体融合的广阔领域,川渝两地更是联袂发力。尤其是本届中国艺术节在文旅融合类推出的2025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精品线路推广活动,更是实现游客互送、资源互享: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契机,两地整合九寨沟、长江三峡、三星堆、大足石刻等核心文旅资源,在体育赛事与文化活动结合上,共同举办成渝双城马拉松、巴蜀非遗美食节等活动,将文化体验、体育竞技与旅游消费深度绑定,既丰富了两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区域文化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落地川渝奠定了坚实的文化与群众基础。
优质剧目展演,绝非单一艺术品类的展示,而是汇聚巴蜀文化精髓与全国艺术高地水准的盛宴。我们相信,这些融入川剧雅致国风的内容与现代剧院的声光电技术碰撞交融,既能展现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也能让艺术节的青春风貌洋溢其间。
将在重庆大剧院闭幕的综合性晚会,定能容纳不同地域、不同门类的艺术作品在此同台,成为对艺术节丰富艺术成果,尤其是第十八届文华奖和第二十届群星奖参评剧(节)目在川渝各地精彩纷呈展演的集中检阅,也彰显了“全国艺术一家人”的融合理念。两地虽各有侧重,却始终围绕巴蜀一家亲的核心,让艺术节串联同呼吸、共命运的两地文化。
这场艺术盛会,是对从戏剧到晚会、从四川到重庆、从传承到当下、从高雅到大众四重维度的生动诠释。
从戏剧到晚会,是艺术形态的丰富延展。
开幕的戏剧作品以深度叙事挖掘文化内涵,让观众在细腻的情节与人物中感受艺术的力量。闭幕的晚会以多元融合的形式展现广度,多种艺术门类跨界联动,既满足观众对精品艺术的期待,也兼顾大众对热闹氛围的喜爱,让不同审美需求的观众都能找到共鸣。
从四川到重庆,是地域文化的协同共振。
四川以天府文化为底色,在开幕剧目与系列展演中突出雅致与厚重;重庆以江城文化为特色,在闭幕晚会与配套活动中彰显活力与包容。
从传承到当下,是文化根脉的守正创新。
无论是川渝联合展演的传统川剧、铜梁龙舞,还是融入现代科技“艺动巴山蜀水”无人机灯光秀,都在证明传统文化并非只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能通过当代艺术语言焕发生机。即将启幕的“点亮生活”青年艺术周,更以青年视角搭建桥梁,实现传统与潮流的无缝衔接,为文化传承注入青春活力。
从高雅到大众,是艺术服务的初心践行。
除了四川大剧院、重庆大剧院等专业场馆的高规格演出,以及各大类别的优秀参评节目外,本届艺术节还同步在川渝两地的社区广场、乡村戏台、校园礼堂开展100多台优秀舞台艺术作品、174个群众文化作品亮相,展出全国优秀的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作品约1000件。川渝两地携手推出戏剧双城记、美术作品展、杂技魔术展演以及非遗展等多元内容,让巴蜀文化的雅韵与烟火气,浸润每一位热爱川渝文化的群众。
李白曾在《蜀道难》感慨:“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因为他对故土生活充满眷恋。而今,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以巴蜀为壤、以艺术为桥,串联川渝文脉,交融雅俗之美,正以扎根地域、贴近民心的文化温度,让这片土地成为吾辈之家园。
作者简介
但愿,成都市工会干部学校讲师,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文艺美学博士。
上一篇:
暂无上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