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燕鑫 雷睿
一本残缺的回忆录,一次穿越时空的寻找,国内首部抗美援朝题材音乐剧《寻找李二狗》用创新的艺术表达,让历史照进现实,也让爱国主义教育在剧场里具象化为满场的热泪与掌声。

《寻找李二狗》以时空折叠的仪式感,完成跨越75年的青春对话。当鸭绿江大桥纹理的桥梁在舞台升起,舞台中央的圆形旋转台顺时针旋转时,现代青年常卫国的运动鞋踏碎1950年的积雪;圆形旋转台反逆时针旋转时,爷爷的脚步与观众心跳共振……“这是英雄的祖国,这是强大的祖国……”当全场观众挥动国旗,与演员共同唱响《我的祖国》时,剧场不再是表演与观看的场所,而化为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
主题破界:从英雄史诗到青春共鸣的价值重构
该剧最鲜明的突破,是将抗美援朝的厚重命题转化为可共情的青春叙事。该剧以志愿军真实战史为蓝本,避开炮火全景描写,转而聚焦在四连二班的战士身上:机枪手大个儿是个“妻管严”,铁牛总是憨憨的,小战士常念叨着家里的山羊,班长则很威严……这些带烟火气的形象,打破了英雄高不可攀的刻板印象。
正如唱词“他性格开朗像团热火,有时安静说话不多”,不仅是对“李二狗”的描述,还是对千千万万战士缩影的描述。他们来自田间地头,却为了家国安宁,毅然奔赴异国他乡。此刻,李二狗这个名称不再是个体符号,而是与当代青年一样,有胆怯、有牵挂,却在关键时刻坚守的同龄人。
剖析“寻找”一词,则更显深意:表层是常卫国为完成爷爷遗愿,携回忆录穿越寻找李二狗;深层则是两代青年跨时空的精神对话——是目睹战友冻僵仍冲锋的精神;是李二狗为护百姓牺牲后,常卫国终于懂了爷爷口中的模糊英雄;是千千万万用青春铸牢信仰的战士缩影。
剧末,他触摸“和平万岁”勋章,舞台亮起战士剪影,“李二狗”升华为集体符号,“寻找”变成对“青春该如何度过”的回答。这种从回望历史到自我叩问的升维,让爱国主义变得可感可触。
叙事创新:时空折叠里的戏剧张力
《寻找李二狗》的创作灵感,始于一个朴素的设问:“假如我亲历了那场战争。”
剧情围绕当代青年常卫国展开,为完成爷爷心愿,他带着一本残缺的回忆录穿越回1950年的朝鲜战场,成为一名战士,与年仅17岁的爷爷并肩作战。以穿越搭起历史与现实的桥,却跳出奇幻套路,靠精密设计实现沉浸式共情。
在现实线中,常卫国的当代迷茫——如吐槽没Wi-Fi,制造喜剧效果,成为青年观众的情感入口;历史线则严守真实,军装做旧、战壕搭建,均经考据。两条线分别借道具勾连:回忆录是穿越钥匙,“和平万岁”勋章是精神信物,形成跨时空的对话。
转台的运用更清晰地呈现出故事情节,正转“入历史”,如钢索大桥闭合;反转“回现实”,如大桥变精神丰碑。
在《伏冰卧雪》段落中,转台与灯光同步:随战士脚步旋转,灯光从冷白转殷红,积雪投影渐染“血迹”,常卫国的羽绒服与战士单衣擦肩而过——75年时空消融,观众仿佛站在生死路口。
这种以小见大的智慧,让戏剧张力比炮火更撼人。
表演赋能:角色灵魂的鲜活赋形
演员让角色彻底“立”住,深入观者内心。
常卫国完成丰富的角色弧光:初入战场时,肢体僵硬、唱《迷路》气息不稳;剧情推进后,站姿挺拔,唱《奔涌》时坚定有力,目睹牺牲后跪雪地的独白,从哽咽到嘶吼再平静,演透从莽撞少年到坚毅战士的转变。
演员李二狗巧妙地抓住“少年气与坚定”:唱《脊梁》时中高音有力,眼神带锋芒;与秀儿姐告别时,指尖抚围巾显柔情,让英雄有硬度也有温度。
不只是主角,配角群像同样亮眼:演员秀儿演唱《守望》清亮坚韧、“老山羊”沙哑的嗓音唱《岁月》浑厚沧桑、四连二班的演员各有个性,合唱《我的祖国》时凝聚力惊人。
此时,观者深信:“他们不是在演战士,就是战士本身。”
《寻找李二狗》场场爆满的现象证明:英雄事迹可以以年轻态传承精神重现,主旋律事件创作可融汇当代艺术表现手法。该剧摒弃宏大叙事惯性,用战壕日常与跨时空碰撞,重构英雄叙事,既是对志愿军的致敬,更是对当代青年精神坐标的叩问。
当常卫国问“青春该如何度过”时,李二狗用生命作答:让钢索化作纪念碑。这部作品也向当代青年抛出此问,给人启迪,引人深思。
作者简介
马燕鑫,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舞蹈教育研究生。
雷睿,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