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艺术力量守护人性与和平——评电影《731》
作者:李馥均    来源:川观新闻    发布日期:2025-10-24

李馥均

当银幕光影触及“731部队”这一沉重历史话题,创作便陷入多重张力的交织场域:既要直面历史的残酷本质,又需恪守艺术的审美边界;既要承载民族记忆的集体情感,又要实现超越个体情绪的价值升华。所以,电影一放映就引发诸多争议也在预料中。

正是因为如此,我才觉得电影《731》的艺术巧妙之处就在于从历史真实、艺术表达与价值传递的三维坐标系中,寻找沉重题材的影像转译成功路径。这种尝试本身,构成其最核心的讨论价值——如何让远去的历史在银幕上获得既不褪色又极具穿透力与生命力的呈现?

真实历史的清醒叙事

电影《731》的历史叙事智慧,体现在对历史罪行与个体命运的双重还原中,以微观视角锚定宏观历史,用真实历史与具体细节消解所谓的“虚构符号”认知。

在影片中,导演对历史场景的还原摒弃戏剧化夸张,转而追求“日常化的残酷”。在表现细菌战实验室时,镜头没有聚焦血腥直白的实验过程,而是通过消毒水的气味(借由角色的咳嗽与皱眉传递)、玻璃器皿的反光、记录数据的钢笔划痕等细节,构建出令人窒息的权力空间。

这种克制的呈现方式,比直接的暴力展示更具冲击力——当暴行成为一种工作流程,历史的荒诞与恐怖便获得更深刻的诠释。这种处理既尊重了历史档案的严谨性,又避免将苦难异化为残酷的感官视觉,让观众在细节中看到历史的底色。

更具价值的是影片对“人”的历史还原。它打破了“加害者与受害者”两类人员的对立叙事,既刻画了受害者的抗争与尊严,又揭露了加害者群体的复杂性。

例如,一位女囚犯用藏在指甲缝里的细铁丝在墙壁刻下计数符号,以生命记录暴行;年轻研究员的挣扎与沉沦,并非为罪行开脱,而是揭示极权体制对人性的异化机制。

这种叙事选择没有模糊历史罪责的边界,反而通过对个体命运的剖析,让观众看到历史悲剧发生的深层逻辑,使历史认知从“731屠杀事件记忆”升华为“侵略者残酷人性反思”,这正是历史题材创作最珍贵的清醒叙事。

电影艺术的情感穿透力

影片采用多线交织的叙事结构,避免了单一视角的局限。

主线围绕一名试图揭露真相的记者展开,他的调查过程构成观众进入历史的引导线;副线则并行呈现受害者的遭遇、加害者的内心以及战后审判的碎片。3条线索如同3条支流汇聚到同一条河,在不同时空节点交汇,最终形成一幅幅完整的历史图鉴。

这种结构设计赋予观众观察者与共情者的双重身份:跟随记者的视角时,保持理性审视;沉浸于受害者的遭遇时,感受情感激烈冲击。这种视角的切换,让艺术表达既不乏人情温度,又不失一定深度。

当镜头转向集中营外的天空时,偶尔出现的留白与空镜,为观众提供可以喘息与思考的空间。这种意犹未尽,让视觉本身成为叙事的一部分,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视觉语言的克制与精准,是影片艺术成熟度的重要标志。该片摒弃常规历史片偏爱的高饱和度色调,转而采用低明度、低对比的影像风格,让画面始终笼罩在一层灰蒙蒙的质感中,既暗合东北满洲里的自然环境,又隐喻历史的沉重与模糊。

在表现实验室的场景时,大量使用固定机位与对称构图,将人物置于画面中央,形成强烈的压迫感,暗示个体在极权机器面前的渺小。电日军加害的情景,影片没有简单地将其塑造成“恶魔阵容”,而是通过展现其家庭背景、教育经历与价值迷失,揭示战争罪恶产生于当时的日本社会土壤的现状。

这种立体的人物塑造,让艺术形象超越以往刻板印象,成为可感可知的“人”,也让影片的悲痛情感表达更具穿透力。

电影价值的多重交响

影片对历史记忆的传承,采取活化而非固化的方式。它没有停留在对罪行的控诉与谴责上,而是通过具体的群像人物命运的描绘,让观众理解“历史印记的重要”。

当幸存的受害者在晚年向年轻一代讲述经历时,镜头在老人布满皱纹的手与年轻人专注的眼神之间切换,完成记忆的代际传递。这种传递不是强迫式的历史灌输,而是通过情感共鸣实现的价值认同——观众在共情中明白,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人性的底线。

这种对记忆传承方式的思考,让影片的历史价值获得更高层次的拓展延伸。

更深刻的价值在于影片对文明与野蛮边界的凝视叩问。在影片中,731部队的成员大多拥有医学专业高等教育背景,却犯下反人类的残暴罪行,这种“知识与野蛮的共生”构成强烈的反讽。

影片的价值还体现在对和平的具象化表达上。它没有使用空洞的和平口号,而是通过细节传递和平的珍贵:两名分别来自中国与日本的少年,在战争结束后偶然相遇,他们没有言语,只是分享了一块干硬的面包;幸存的医生后来毕生致力于医疗援助,用行动弥补战争的创伤。

这些片段,如同黑暗中的微光,让观众在感受历史残酷的同时,也看到人性的希望。这种对和平的表达,不是廉价的乐观,而是基于历史反思的坚定信念,是用响亮的多重交响对虚构历史者的鞭策,让影片的价值追求获得更为夯实的支撑。

是艺术的力量,也是历史的重量

电影《731》的价值,不在于让观众在影院里流下眼泪,而在于走出影院后,当我们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杂音时,能更清晰地知道:记住731,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从作品所展现的人性扭曲中,警惕任何形式的暴力与沉默,这才是对受害者最好的纪念,也是文艺作品应有的历史担当。

当银幕落下,那些电影里的细节——墙壁上的计数符号、玻璃器皿的反光、分享面包的双手——依然会在观众心中铭记。这种铭记,是艺术的力量,也是历史的重量,更是电影艺术价值的延续。

电影让我们明白,对历史最好的铭记,不是沉浸于过去的苦难,而是以艺术为桥的奋发图强,在历史耻辱中汲取死而向生的养分,用这种养分守护人类的人性与和平,走向更清醒的未来。这,也许是电影《731》作为一部文艺作品,留给这个时代最珍贵的馈赠之一。

作者简介


李馥均,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