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团扩大会议顺利召开
作者:杨梅    来源:绵阳市评协    发布日期:2025-10-09

2025年9月30日,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以下简称“市评协”)主席团扩大会议在李杜祠召开。市评协主席何琴英,副主席周命辉、吴元会、袁维露,秘书长陈康,副秘书长聂春燕、李馥均、王鹏、杨梅、张小刚等出席会议。会议由何琴英主席主持。

会议主要传达了“学习贯彻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暨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年中工作会”、绵阳市文联七届六次全委会等精神,结合绵阳“科技城”定位与文艺评论发展实际,将政策导向转化为具体行动路径,明确下一步工作的“施工图”,推动绵阳文艺评论进一步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

一、学深悟透,把稳评论事业之舵

会议深入学习了四川省评协提出的“建、干、吆喝”三维发展经验,并围绕绵阳实际制定落实举措:

建队伍,凝聚评论合力。市评协将启动“评论组织扩容计划”,点面结合,建立基层评论工作站,广泛吸纳乡土文化研究者、非遗传承人等加入。同步建立“会员成长档案”,在品牌活动“东山读书会”基础上,以“月度沙龙+季度培训”强化队伍建设,推动评论工作由“零散”向“系统”转变,不断加强基层评论力量。

干实事,聚焦本土特色。围绕“评创结合”,市评协将重点聚焦两大文艺资源:一是科技题材创作,联合兄弟协会开展“科技文艺评论专项行动”,组织评论工作者深入创作一线,撰写本土科技文艺作品的深度评论;二是非遗传承创新,策划“非遗文艺评论季”,推动羌绣、川剧等非遗与现代审美融合,助力非遗文艺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此外,将联合绵阳市电影协会推出首届中国(绵阳)科技城电影评论征文大赛。

强宣传,扩大评论影响。用好“线上+线下”宣传矩阵:线上多方联合本土传媒平台开设“绵阳文艺评论”专栏,每周推送一篇优秀评论;线下借助窗口单位设立评论成果展示区,并联合兄弟地市州及海外教育、文化机构联动举办“文艺评论联展”,不断提升绵阳评论的区域影响力。

二、服务乡村,贡献文艺评论力量

会议结合《“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立足绵阳乡村实际,制定针对性举措:

聚焦乡村文艺痛点。组建“乡村文艺评论调研组”,深入游仙、三台、平武、北川等地调研,形成《绵阳乡村文艺发展评论报告》,为乡村文艺创作提供专业指导。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在绵阳各县市区重要文旅节点设立“乡村文艺评论驿站”,组织评论员现场解读乡村文艺作品,提升游客文化体验,助力打造“有温度的乡村文旅IP”。

三、协同联动,激发评论内生动力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有关会议精神,围绕市文联提出的“四个核心发力点”,市评协明确以下落实路径:

科技赋能评论表达。推动建设“绵阳数字文艺评论平台”,开发“AI辅助评论素材库”,并探索“VR评论展”等形式,实现评论从“文字解读”到“沉浸体验”的升级。

打造精品评论品牌。实施“绵阳文艺精品评论工程”,针对反映“两弹精神”、欧阳修文化等重点作品,开展“一部作品、一场研讨会、一本评论集”的“三个一”评论活动,推动本土精品走向全省全国。

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与在绵高校合作开设“文艺评论研修班”,建立“老中青评论员结对机制”,设立“绵阳青年评论奖”,计划3年内培育50名青年评论骨干,夯实评论人才基础。

四、总结展望,务实推进全年工作

会议回顾了协会工作成效:在省评协的有力指导下,在绵阳市委宣传部的领导、市文联的直接领导下,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文艺评论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自觉对标国省市战略,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在品牌活动、智库作用、人才培养、文旅融合、国际交流等方面积极探索文艺评论新路径、新方法,会员在学习强国、中国新闻网、川观新闻、四川观察、“四川艺术基金”、 绵阳发布 、涪江观察、绵州艺文志等平台发表诸多评论,部分作品登上了《中国民族报》《中国艺术报》等中央媒体或国家专业媒体,年度发表评论文章30余万字,仅在中国新闻网发布的评论流量就达200多万,展现出良好的创作活力。

会议通报了协会财务收支情况,讨论通过了绵州艺文志、协会文集编辑费用支付标准及会议征文入选处理办法等问题,确保经费切实用于评论培训、作品出版等事业发展。

大家一致认为,市评协要学人长、克己短,下一步将重点推进基层评论站建设、乡村文艺评论季、数字评论平台上线三大任务,立足绵阳文艺实际,面向全省、全国,力争撰写更多的优秀评论,积极开展必要的评论活动,以高质量文艺评论工作服务绵阳文化繁荣,助力省域经济副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