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短剧评论正确引导,构建网络文艺新生态——参加“光影新声短剧评论工坊”培训心得
作者:李馥均        发布日期:2025-10-20

李馥均

2025年10月10日-12日,由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四川省文艺评论(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实践基地承办的“光影新声短剧评论工坊”于成都市金牛区成功举办。

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白浩、四川省文艺评论(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实践基地负责人、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校务委员、产业学院(筹)院长王官诚,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谢建华,四川省文艺评论(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实践基地副主任、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大创中心主任吴涵,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邓添天出席了培训仪式。

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何琴英、副秘书长李文廷、李月荷、李馥均等七人作为学员积极报名参加了培训。本次“光影新声短剧评论工坊”以短剧评论为核心,聚焦网络文艺生态的现状与未来,通过专题讲座、实地调研与学术交流,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习平台。结合培训内容,我对如何加强短剧评论的引导、推动网络文艺新生态的构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立足理论根基,提升评论深度

短剧作为网络文艺的新兴形态,兼具艺术性与大众性,其评论需兼具学术视野与时代敏感度。谢建华教授在《评论双径:瓦格纳与包豪斯》中强调,评论应扎根艺术史与哲学思辨,从“形式与精神”的双重维度解析作品。这启示我们,短剧评论不能局限于情节梳理或感官评价,而需结合美学理论、社会文化语境,挖掘其艺术价值与思想内涵。例如,在分析短剧的叙事结构时,可借鉴包豪斯的“功能性与艺术性统一”理念,探讨其如何通过精炼叙事传递时代精神。把控好微短剧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观底线‌,借用金句正确引导传播,真正做到提升评论深度。

二、紧扣政策与产业,强化评论的现实导向

夏烈教授在《新大众文艺与网络文艺》中指出,网络文艺评论需以国家文化政策为指引,关注其社会效益与产业逻辑。短剧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平台经济与用户需求的双驱动,但同时也面临内容同质化、过度娱乐化等问题。评论者应主动引导创作方向,通过专业分析倡导“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短剧作品。微短剧评论需从剧本质量、价值导向、创作创新三方面发力,同时结合快节奏形式的特点进行精准评价。例如,可结合字符宇宙杜小花老师提出的数据思维,从流量分配与内容质量的关系切入,批评唯数据论倾向,推动短剧回归艺术本质:剧本核心矛盾处理、价值观导向把控、创新突破方向。

三、推动跨界融合,构建评论与创作的良性互动

工坊组织的金堂学术交流与川影实地研学,凸显了评论与产业实践的紧密关联。短剧评论不应是“书本里的学问”,而需深入制作一线,理解创作规律与市场逻辑。苏亚平教授的《微短剧创作方法》从方法论层面启示我们,评论者需具备创作视角,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例如,可通过分析热门短剧的镜头语言、角色塑造,总结成功经验并向行业反馈,形成“剧本-短剧-评论-优化”的闭环。

四、培育评论队伍,引领网络文艺新风尚

本次工坊汇聚了高校学者、行业专家与青年评论者,体现了多元主体共治网络文艺生态的可能。未来,需进一步扩大专业评论队伍,鼓励青年评论者结合学术理论与网络语境,用“接地气而不失深度”的语言影响大众审美。例如,可通过建立短剧评论专栏、线上工作坊等形式,推动专业评论与公众对话,抵制短视频低俗内容,无良炒作,弘扬正向价值。

结语

短剧的兴起是网络文艺发展的缩影,其评论既需坚守艺术标准,也需拥抱时代变革。本次培训让我深刻体会到,唯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轮驱动、创作与评论的双向赋能,才能让短剧评论真正成为引领网络文艺新生态的重要力量。未来,我愿以此次学习为起点,积极参与短剧评论实践,为构建健康、多元、富有活力的网络文艺环境贡献绵薄之力。


作者简介:

李馥均,四川省文艺评协家协会会员,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