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沃土评坛立 聚焦时代笔端言——参加“新时代文艺评论的使命与作为”主题研讨会之感思
作者:肖大齐        发布日期:2025-11-03

肖大齐

2025年10月末,深秋的酒城泸州,空气中不仅弥漫着高粱发酵的醇香,更涌动着一股思想碰撞的热流。我有幸全程参加了由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泸州文艺评论家协会、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新时代文艺评论的使命与作为主题研讨暨四川省文艺评论骨干交流会”。此次盛会汇聚了全省九十余位评论界的精英与新锐,其议题之深刻、交流之热烈、导向之鲜明,令人如饮甘泉,收获丰盈。它既是一次扎实的理论学习,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仿佛将散落在巴蜀大地的评论星火,汇聚于长江与沱江交汇之处,燃起了一团照亮前路的熊熊火焰。

会议伊始,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传达学习,为整个研讨奠定了高远的政治基调和清晰的时代坐标。它提醒我们,文艺评论绝非书斋里的孤芳自赏,而是紧密关联着“场景里的新时代”,关联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随后,四川大学周维东教授题为“文艺评论的新使命与新作为”的专题讲座,以其宏阔的学术视野与敏锐的问题意识,深刻阐述了文艺从“高原”迈向“高峰”的内在要求,尤其是指出了构建文艺评论自主知识体系、打破“西方理论依赖症”的迫切性。下午的分场交流,十五位来自不同艺术门类的优秀评论者分享其真知灼见,展现了四川文艺评论队伍蓬勃的生机与多元的视角。最终,白浩秘书长的总结,精准概括了本次会议“多重身份联合”、“广泛共鸣启迪”、“新激励新征程”的特点,并对未来评论工作提出了“夯实基础、立足人民性、坚持时代性、追求权威精品”的殷切期望。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促使我不断反思新时代文艺评论的根脉、职责与方向。

构建文艺评论的“中国主体性”

周维东教授关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论述,无疑是本次会议最具冲击力的核心议题之一。他尖锐指出的“西方理论依赖症”,深刻戳中了当下文艺评论领域的某些痛疾。回顾过往,我们的文艺评论曾一度陷入对西方理论术语的生硬套用和盲目追随,从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到结构主义、解构主义,乃至各种后现代、后殖民理论,它们固然为我们提供了观照文艺的独特视角,但当其成为一种不加消化、脱离语境的“理论霸权”时,便可能导致批评的失语与失效。一篇评论文章若充斥着拗口的翻译腔和晦涩的概念,看似高深,实则可能远离了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与它所植根的社会土壤,更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审美感受相隔膜。

这种“依赖症”的背后,是文化自信的缺失和学术创新勇气的不足。新时代呼唤文艺评论的刚健之风,其首要任务便是打破这种精神枷锁,重建批评的主体性。这意味着,评论家需要具备一种文化自觉,敢于用中国自己的语言、思想和审美标准,来解读和评判中国的文艺实践。这并非排外,而是强调一种“以我为主”的消化与转化能力。正如泸州老窖的酿造,其工艺根植于泸州特有的水土、气候与微生物环境,独特的“单粮”酿造法造就了其“醇香浓郁、清冽甘爽”的典型风格。我们的文艺评论,同样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酿造法”,即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养分,从中国波澜壮阔的现代化实践中提炼问题、总结经验,形成一套与中国文艺创作实际相匹配、能够有效阐释中国审美、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话语体系。

评论的根基与触角

白浩秘书长强调的“立足于人民性土壤与触觉”,是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根本途径,也是评论工作永恒的价值依归。文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文艺评论同样不能沦为小圈子里的自说自话,必须将目光投向人民火热的生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的审美需求。评论的“人民性”,不仅体现在选题上关注反映人民生活的作品,更体现在评论语言的平实可亲、评论态度的真诚坦率,以及价值评判上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审美趣味。它要求评论家“说人话、抒真情”,避免那种脱离作品、凌空蹈虚的“假大空”文风。

此次会议选择在泸州召开,本身就极具象征意义。泸州,作为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是浓香型白酒的发源地,更蕴藏着丰富的红色文化、长江文化、山地文化资源。本土作家冰春先生在其《战将》、《川江东逝水》等作品中,大量运用鲜活生动的泸州方言,如“绝不拉稀摆带”、“冲壳子”、“花客了”等,这些“原汁原味”的方言词汇,不仅是人物性格的生动刻画,更是地域文化、市民生活的直接载体,承载着一方水土独有的精神气质和情感表达方式。研讨会的中午,漫步在泸州职业学院侧的商贸城,感受着这座城市的烟火气息,我更深切地体会到,真正有生命力的文艺评论,必须像作家深入生活一样,深深扎根于脚下的土地。评论家需要对“在地性”保持高度的敏感,善于发现和阐释那些深植于特定地域文化土壤中的艺术创造。例如,对于像冰春这样富有地方特色的作家,评论者就不能仅仅满足于通用文学理论的套用,而应具备方言学、民俗学、地方史等方面的知识储备,才能精准解读其作品中的文化密码和美学独特性,从而让评论真正“接地气”,充满生活的质感与温度。这种对“在地性”的深耕,正是对抗评论同质化、虚无化,通向“人民性”的重要桥梁。

新时代评论家的角色担当

基于以上反思,新时代文艺评论的使命与作为,个人认为可以具体化为以下几个层面的担当:

首先,是“园丁”而非“割草机”的担当。评论家应怀有对文艺创作的敬畏与爱护之心,其首要职责是发现和培育精品,特别是那些可能被市场或潮流遮蔽的、具有创新性和潜力的作品。批评应当是与创作者平等的、建设性的对话,旨在“浇水施肥”、促其成长,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否定与砍伐。正如会议所倡导的,要“回归作品本身”,耐心细致地分析其得失,为其从“高原”走向“高峰”提供有益的镜鉴。

其次,是“导航仪”而非“噪音”的担当。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受众常常面临选择的困惑。文艺评论需要发挥其价值引领和审美导航的作用,帮助公众辨别优劣、深化理解、提升鉴赏水平。这要求评论必须具备公信力和权威性,而权威性并非来自话语的霸道,而是源于学理的扎实、判断的精准和态度的诚恳。评论家要敢于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在纷繁复杂的文艺现象中,为公众提供清晰而富有洞见的指南。

其三,是“桥梁”而非“高墙”的担当。优秀的评论应成为连接作品与受众、理论与实践、传统与创新、本土与世界的桥梁。它既要能将深刻的学术思考转化为大众能理解的表达,也要能将鲜活的创作实践提升到理论总结的高度;既要能阐释传统经典的当代价值,也要能辨析新锐探索的得失意义;既要扎根中国大地,也要具备开放包容的胸怀,在交流互鉴中丰富自身。本次会议为全省评论骨干搭建交流平台,正是构建这种“桥梁”作用的生动实践。

让评论之火,燎原巴蜀,照亮时代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白浩秘书长用这句话来形容四川的文艺评论队伍,可谓贴切。这次泸州研讨会,正是这样一次成功的“聚火”之举。它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新时代的文艺评论工作者,必须肩负起传承文脉、引导创作、服务人民的崇高使命。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勇于理论创新,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评论话语体系;要始终胸怀人民,脚踏大地,让评论的根须深扎进生活的沃土;要秉持严谨的态度,追求理性的分析,锻造具有权威性和引领性的评论精品。

作为一位亲历参会者,我深感责任在肩。会议的结束,意味着新征程的开始。我将把这次研讨的收获,转化为未来评论工作的动力与方向,努力像泸州这座城市的品格一样,既有大江东去的豪迈气概,又有精耕细作的扎实功夫。相信在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的引领下,在全省评论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巴蜀大地的文艺评论事业必将迎来更加繁花似锦的明天,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出更加铿锵有力的四川声音!

这片源于酒城的“评论之火”,必将形成燎原之势,照亮新时代的文艺星空。



作者简介:

肖大齐,中国楹联学会理事,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