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黄帝石
作者:安雅        发布日期:2025-03-05

安雅

黄帝石高3米,宽2米,0.7米厚,重9吨,石质为绿泥石,现藏广元市宝轮镇。2008年4月中央电视台二套,2009年7月香港亚洲有线电视台报道。近年引起了部分文艺评论家协会赏石艺术评论家高度关注。

在文艺的璀璨星河中,赏石艺术宛如一颗神秘而耀眼的星辰,闪耀着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华彩光芒。近年来,围绕黄帝石所展现出的一系列境遇,逐渐汇聚成一股强劲的浪潮,猛烈冲击着赏石艺术界的固有认知,使之成为一个亟待深入剖析、不容小觑的典型现象。 

黄帝石一经著名赏石艺术学者雷敬敷认可,又被著名画家谢定超誉为“华夏第一石”,便在赏石领域激起了惊涛骇浪。单纯从艺术审美的维度审视,它仿若一部镌刻着华夏远古记忆的无字史书,承载着深厚而磅礴的文明密码。其身形挺拔巍峨,五尺有余的高度仿若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傲然屹立于天地之间,散发着雄浑壮阔的气场,那股源自华夏大地初始的力量,仿佛能穿透岁月,直击人心;石质温润细腻,触手之间,仿若触碰到了被时光轻柔抚摸千年的丝绸,又似轻抚古老青铜器历经沧桑后留下的古朴包浆,每一次摩挲,似乎都能唤醒一段沉睡在历史深处的故事;色泽更是令人惊叹不已,丰富的色彩层次仿若梦幻般晕染铺陈,恰似将敦煌壁画那惊世骇俗的绚丽神韵浓缩于这方寸之石,赭红、玄青、牙白等诸色相互交融、渗透,勾勒出一幅幅空灵且极具神秘感的图案。尤为精妙的是,石头天然纹理所呈现的画面,宛如人们臆想中黄帝出巡时的盛大场景,车驾仪仗、威风凛凛,衣袂飘飘、气宇轩昂,仿若时空刹那间凝固,将那远古时期黄帝出行的豪迈与庄重完美复刻,这般鬼斧神工之作,无疑是大自然向华夏始祖致以的最崇高敬意。

与之相比,那些曾备受瞩目的名石,如惟妙惟肖的“小鸡出壳”“中华神鹰”,虽也各有千秋,在收藏市场上博得了不少眼球,但从文化的广度与深度考量,它们不过是小气的把件。“小鸡出壳”以精巧的造型展现雏鸟破壳的瞬间,充满生机趣味,“中华神鹰”凭借酷似雄鹰翱翔之态尽显豪迈,可它们更多地聚焦于单一物象的呈现,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相对单薄。而黄帝石蕴含的却是气势磅礴的华夏始祖文化,它背后牵连着华夏民族起源、上古传说等厚重的历史脉络,承载着无数华夏儿女对文明根脉的敬仰与追溯,有着无可比拟的文化向心力。

然而,就是这样一块集天地之精华、聚艺术之大成的奇石,在迈向大众视野、奔赴更广阔天地的征程中,却遭遇了来自各方的漠视,背后折射出的是当下赏石艺术界乃至文化产业领域诸多深层次的问题。

区位劣势仿若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横亘在前。黄帝石扎根于四川省广元市宝轮镇,地处川北边缘,相较于那些位于经济文化中心或交通枢纽周边的同类艺术品,它天然处于地缘“边缘地带”。在如今这个信息、文化、资源如潮水般向核心区域汹涌汇聚的时代,区位的边缘化使得它难以迅速捕捉前沿的文化潮流风向,也难以吸引足够的关注目光。尽管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主流媒体曾多次为其摇旗呐喊,试图拓宽它的知名度,可地缘的疏离就像一层无形却坚韧的滤网,让诸多宝贵资源与难得机遇悄然流逝,使得黄帝石长期在主流文化视野的边缘徘徊,宛如一颗被遗落的明珠,难以绽放出应有的璀璨光芒。

地方政府的战略缺位同样令人扼腕叹息。在文旅融合蓬勃发展的时代浪潮中,“文化 IP”的力量已被诸多成功案例反复验证。反观黄帝石所在地,地方政府未能精准洞察其蕴含的巨大文旅潜能,仅仅将它当作一处普通的地质景观,未构建起系统完备的文旅融合发展战略,缺乏高屋建瓴的规划与深耕细作的投入,使得这块本可撬动地方文旅产业腾飞的有力杠杆,在岁月中默默沉寂,错失了借助文化之力改写区域命运、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黄金时机。

行业内的无知漠视更是雪上加霜。在赏石行业中,部分从业者对黄帝石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表面,未看到其深层次的文化价值与市场潜力。他们没有充分意识到,一旦黄帝石得到全方位的推广与深度开发,不仅自身能成为文化艺术领域的耀眼明星,还能带动整个地区观赏石市场乃至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这种认知上的短视,使得黄帝石在行业内得不到应的重视与推广,仿佛被置于一个“被遗忘的角落”,难以突破现有的局限,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

黄帝石亟待主流赏石艺术界的正确认识和积极加持。当下,主流赏石艺术界的关注与推动对于黄帝石的破局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专业的赏石艺术家们可以凭借自身的影响力与审美眼光,深入挖掘黄帝石的艺术内涵,通过举办专题展览、学术研讨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到这块奇石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艺术评论家们能够撰写专业的评论文章,为黄帝石构建系统的艺术理论体系,提升其在艺术领域的话语权。只有主流赏石艺术界行动起来,才能为黄帝石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值得庆幸的是,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也为黄帝石带来了新的生机与转机。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稳步推进,广元作为西南与西北文旅交流的关键节点,其地缘劣势正在逐步扭转,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人流、物流、信息流加速汇聚;数字传播技术高歌猛进,AR 等前沿科技手段让人们足不出户便能领略黄帝石的神韵,打破了地理区位的禁锢;国潮复兴的热潮汹涌澎湃,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探索欲望空前高涨,而黄帝石深厚的文化底蕴恰能满足这一精神诉求。倘若赏石艺术界、地方政府以及相关产业从业者能够携手并肩,精心打造“黄帝石文化阐释与审核推广体系”,组建专业研究团队剖析地质奥秘、创设沉浸式数字展馆、研发特色文创产品,那么黄帝石必将突破困境,从巴山蜀水的角落大步迈向全国乃至世界的舞台,成为赏石艺术界以及华夏文化的标志性存在。彼时,“黄帝石现象”将不再是问题的集合,而是困境逆袭、实现文化艺术与产业协同繁荣的经典样本,为整个赏石艺术界及更多传统文化瑰宝的传承创新提供宝贵经验。

“黄帝石现象”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文化艺术发展之路上的荆棘与希望,警示着我们唯有突破区位、认知、战略规划等重重困境,珍视每一个隐匿着无限可能的文化符号,方能让那些尘封于历史角落的瑰宝重获新生,让华夏文化的苍穹更加繁星闪耀。

 

作者简介:安雅,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