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雅 梁曦月
节奏,是秩序中的流动图景,其作为天地之序,在中华文化中的核心为“道”的体现,它纵贯整个人类文明发展进程,自古以来国家与王朝发展的便遵循着充满智慧哲思的“天人合一”之道。2025年9月3日的天安门广场上,官兵将士们兵步伐如一,百米不差分毫,百步不差分秒,以开天辟地之势经过天安门城楼前,接受人民检阅。此次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不仅是一场中国新时代国防建设综合实力的展示,更蕴藉着中华上下五千年辉煌文明的哲学根基——节奏之道,尽显中华哲学智慧中的“止与行”、“收与放”、“静与动”的韵律节奏。
历史卷轴中,中华文明始终遵循着天地万物自身运行之规律,顺势而为,蕴蓄万千智慧终至盈畴。如凤凰涅槃般的十四年抗战恰似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这场庄严的阅兵式正是对悲壮历史、睿哲人文与穰穰文化积淀的殷切回应。
此次庄严仪式中,“疏可跑马,密不透风”是贯穿始终的节奏规律,停顿转折与饱满张力相交织,使得叙事具有呼吸感的同时动律通畅。
一、时间节奏之庄严回响与民族象征
时间洪流中的阴阳交替、四时运行为根本的宇宙节奏,中国古代哲学家主张天人合一的智慧生存法则:即人与天相互依存、和谐共生、遵循天道、融入自然法则。而在我国舞蹈艺术中,时间的分割与流动直接决定作品的张力及人与作品的协调——节拍的强弱、动作的留白、群舞者的协同,皆需通过对时间规律的精准把控,实现韵律美感。阅兵式中,80响礼炮与国旗护卫队脚步的“毫秒级同步”,恰似舞蹈中“节拍对位”的高级运用:礼炮的轰鸣如同强拍,脚步的铿锵作为弱拍,二者交替形成稳定的“复合节拍”,如同交响芭蕾中音乐与舞步的咬合,确立了仪式的庄严基调的同时,又通过听觉与视觉的双重节奏,构建出极具沉浸感的“时空韵律场”。不仅如此,阅兵式的时间节奏设计还精心考虑了象征意义和历史共鸣。于北京时间上午9时开始的仪式,是对“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一生活节奏的应答。随后的80响礼炮与国旗护卫队的铿锵脚步声相交汇,如同激昂的交响乐,拥有抑扬顿挫的美感与力量。其中也蕴含着精心设计的数字象征:80步齐步接56步正步,之后80步正步再接56步齐步。这一设计寓意56个民族携手走过80载春秋,这种伟大的人文情怀在节奏的把控中透露着千年古国的浪漫与深情。
礼炮每响间隔精确到毫秒,与国旗护卫队的步伐完美同步,创造出一种庄严的节奏冲击,仪式氛围让人不由得深深沉浸。整个阅兵仪式动用上万人、上百架飞机、数百台地面装备,想要实现整齐划一、精准协同、米秒不差,如同组织一场战役。这种精确的时间控制展示了中国军队的组织协调能力,也体现了国家的威严力量。炮兵鸣礼炮的结构秩序与能量的流动传递生发出磅礴恢弘之气,正是“节奏”一次的具象化表达,这一国家与文明的强劲生命力由此可见一斑。
二、视觉叙事之分工协同与收放自如
以导播画面构思来看,此场阅兵的视觉效果布局清晰,过程完整流畅。习近平总书记发言讲话切换到鸣礼炮、部队分列式入场、升国旗奏国歌、军乐团奏乐、受阅部队列阵长安街时的镜头流动、各部队依次经过天安门接受检阅、直至仪式最后放飞和平鸽及合唱团挥旗合唱等场景下,导播画面点面结合,构思严谨的多机位叙事逻辑让这一视觉叙事有行云流水般的气韵节奏,“点”可见老兵情至深处时盈眶的热泪,“面”可观和平鸽展翅翱翔是经过天安门城楼时国人潭祉迎祥的殷切期愿,不仅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有摩细节如身临其境般的氛围体验,亦有纵览全局的快意舒畅。
镜头对于部队俯、仰、平视等角度的捕捉无比震撼地放大了军队奔涌的气势和力量震撼,当观众被这种气场震惊到无以复加时,善用我国古典美学经典手法——“留白”的中国人则将镜头切向别处:天安门城楼上飘扬的红旗或是屏息凝神的群众,让人遐想无穷。在这一导播构思下的景别切换节奏还避免了长时间单调的镜头调度可能让观众出现视觉疲劳的尴尬点。此种手法正是华夏节奏智慧的现代化运用,它深刻遵循了国人张弛有度的审美原则。
此外,阅兵仪式布局中的“善”“智”共生、天地人和、刚柔并济及艺术美学与国防力量的交融更是我国哲学文化里“阴阳调和”概念的具象展现。
三、音乐节奏之情感引导与听觉叙事
音乐在中国自古以来便享有崇高的地位,它被人们视为沟通天地、教化人心、治国安邦的至高艺术。故在阅兵式中能够扮演着引导情感节奏的关键角色。联合军乐团由1300余名演奏者组成,“站立演奏2小时不动、乐器不晃、音准不偏”的严苛标准指引演奏者们完成了29首乐曲的完美演绎,此时的音乐以一种伟大的、直击人心的力量拨动每一位听众的心弦。
暖场环节的音乐编排尤为精彩。四首歌曲《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按照时间顺序串联起来,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抗战胜利的历史卷轴缓缓展开。“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往昔悲叹已成历史,《松花江上》如泣如诉的大悲调、《在太行山上》的同仇敌忾的激昂、《保卫黄河》在延安窑洞里的怒吼咆哮、《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词旋律里烽火连天的英勇岁月,被这一伟大的艺术编织成了一条完整的听觉叙事线索。这四首歌曲通过节奏元素,从个人悲情到集体抗争、从民族危亡到国家新生、从时代的一粒灰到历史进程中的一座座山,形成了一条简明扼要的叙事路径。这样的音乐节奏在这里不再是纯粹的技术要素和对气韵的表达,更是情感载体和历史叙事的有机组成部分。旋律情绪的起伏如同历史进程的波涛浪潮汹涌沉浮,引导着观众的情感波澜在血管脉络里游走。
音乐表演在这场仪式里贯穿始终,它并非是此次国力展示里的锦上添花,而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国防力量与音乐艺术相交融,覆盖了绝大部分环节,它与现场男女声相配合的解说让此节目播出时视听配合,音画协调,且具有放大气势和情感共鸣的妙用,整个展示流程节奏和谐自然,疏涩有序且游刃有余,是我国长久经典审美积累下的一次奔涌,闻者无不升腾起深深的文化自信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歌唱作为人类基因里最本能的冲动,旋律和歌词的流淌在这场大阅兵中牵引出家国命运的浮沉涌动,起承转合。
四、动作节奏之精确规范与群像美学
军事化行为如同书法艺术,军队行进时的“踢”“压”“收”“绷”“伸”“端”“定”仿佛书法概念里精妙的“永字八法”,军人们的动作节奏收放自如犹如将八法中的“侧(点)”“弩(竖)”“啄(短撇)”“磔(捺)”“勒(横)”“策(提)”“趯(钩)”,转折钝挫如同汉字般端庄大气,铁骨铮铮。
这一军事化行为更是表演艺术里精密计算的表演节奏,万人规模下的“米秒不差”更接近舞蹈艺术中“群舞调度”的极致呈现。群舞的核心魅力在于个体动作的高度统一与整体队形的流动变化,需通过长期训练形成“肌肉记忆”,让每个舞者的呼吸、发力、节奏感知达到同频。阅兵式同理,上万人、百架飞机、数百台装备的整齐划一,本质上是将个体的时间感知纳入统一的“节奏框架”,如同现代舞中“即兴与控制”的平衡——既保留每个受阅者的动作质感,又通过严苛的时间标准,让整体呈现出如同编排好的“集体舞”般的秩序美、调度美、构图美。在此场阅兵中,军事化行为的节奏中,仪仗方队的正步步幅甚至精确到了75厘米,误差严格控制在1厘米以内。
而另一种节奏性极强的表演则是“劈枪”。陆军方队劈枪走过天安门,整齐划一的摆臂、踢腿、踏步、劈枪、甩头,仿佛雄伟的击打乐曲,掷地有声节奏升腾起一股不可抵挡的力量感。在宏伟的节奏声中,一声声清脆的劈枪、踏步、口号声,就是华夏儿女最为坚定最为豪迈的心跳。阅兵式中最直观的节奏表现源于受阅官兵的动作。中国仪仗兵的共同标准是“行百米不差分毫,走百步不差分秒”。仪仗方队的擎旗手们在天安门广场向世界展示了大国威仪。3名擎旗手加6名护旗手共9名队员,行进中既要保持旗帜高度一致,角度一致,还要确保步伐“顺风不快,逆风不慢,横风不摆”。其中,今年的不同之处在于,旗手动作从以前固定的甩旗变为多种出旗方案。擎旗手石斌解释:“考虑到天气原因,为了能够在活动现场更好地让旗面展开,我们由以前的甩旗加到了一个推旗,包括缓缓地将旗放下,让仪式感显得更加庄重”。这种动作的节奏控制不仅体现在旗手上,每一个徒步方队都经过数月训练,形成肌肉记忆,确保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保持一致的步伐和动作。
“节奏和谐”,是中华文化对生命及国力律动、自然法则和创造力的最高礼赞。
不管是铿锵有力的行进方队还是整齐划一的军事装备,又或是一个个目光如炬的军人,各部位间的紧密配合构成了一副宏大立体的群像图。中华文化中对“群像”的刻画绝不是简单的人物堆砌,它是一种颇具哲思且审美独特的艺术手法,超越了西方叙事中以个体英雄为核心的范式,通过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来达到一种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集体英雄主义,构建起体现集体主义精神、宇宙观和社会理想的美学表达。
五、装备节奏之机械韵律与视觉交响
当地面装备方队和空中梯队经过天安门广场时,另一种精妙的节奏被呈现出来——机械化节奏。装备方队以完全一致的速度通过检阅区,车轮滚动的节奏与发动机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重工业时代的机械节奏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些钢铁巨兽有序前行,如同奏响一曲机械的交响乐。
空中梯队同样展示出了极其精确的节奏控制。26架直升机汇成巨大的“80”字样,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3架直升机分别悬挂条幅:“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这种空中造型需要极高的飞行精度和节奏来协调,每一架飞机都要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到达指定的位置,从舞蹈构图的角度来看,装备方队的行进路线与空中梯队的飞行轨迹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舞台调度”。天安门广场这个开放舞台上,它们创造出了不断变化的视觉图案,丰富了阅兵式的视觉节奏层次。
这种由人民深重情感缔造出的意义形式,是炎黄子孙溶于血液骨髓中的人文情怀,装备节奏的机械韵律如同华夏历经巨变后仍然百折不挠之韧性。
六、观演互动之情感共鸣与集体动律
阅兵式的节奏设计不仅展现在受阅部队身上,也延伸到了观众的情感联结里。鼓掌,是无数观众的情感共鸣和集体回应。万千观众的掌声主要集中在主席致辞、升旗仪式、老兵方阵、徒步方队、新型装备、空中梯队与放飞气球与和平鸽等时间节点上。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只蹈之也,当尖叫呐喊再也不能满足群众的情感表达欲时,人们往往采用更直接原始的表达方式,鼓掌、手舞足蹈——通过这种方式,展现了华人的情感共鸣与集体身份认同,又或是礼赞、缅怀、期盼和军民一心的深厚情谊。“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军民同心的情感在鼓掌的节奏中流淌。雷鸣般的掌声节奏里,澎湃着祖国与人民一路走来的艰难险阻、荣辱与共,每一次击掌都是对这场军事化表演的真挚回应与互动,这种掌声并非杂乱无章,它们一声声如浪潮起伏,与现场阅兵式的节奏相呼应,与受阅部队地铿锵步伐声形成了一种奇妙二重奏。阅兵结束后,全场观众纷纷起立,掌声雷动,久久不息。当观众心中澎湃的激情再也无法通过其他方式消耗,便会通过集体的肢体定律溢出来。这种行为有一种精确的时间同步性。尽管现场观众数量庞大,但掌声往往能够突然爆发又几乎同时停止,变成整齐划一的节奏单元。这种同步不是靠外部指挥,而是源于人们共同的情感记忆和认知,有时观众的情绪节奏明显被放缓,掌声深沉而持久,许多人眼含热泪。这时的情感节奏庄重崇敬而深情,与之前装备方队通过时的兴奋节奏形成鲜明对比。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025年的阅兵仪式,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闪耀在历史的天空。它无疑是一场集时间、音乐、动作、装备等多元节奏于一体的宏大艺术盛宴。其蕴含的家国情怀,如同舞蹈作品中对生命、情感与精神的深刻表达。每一个节奏点,都跳动着对历史的铭记、对先烈的缅怀、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民族未来的坚定信念。在这场艺术与情怀交织的仪式中,全体中华儿女的爱国之心紧密相连,凝聚成一股磅礴的力量,推动着国家不断前行,向着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迈进。
七、阅兵仪式与历史进程的宏观节奏
古代政治家强调“与民休息”的政治理念,在经历大动乱与大建设之后通常宽松政策,恢复生产力与创造力,此举把握了社会发展节奏,使得社会治理国家的运行有章可循,助推社会恢复强劲生命力,注入新鲜血液。抗战胜利后,国家积极采取恢复基础设施、农业农村救济、货币改革金融整顿、土地改革、工业恢复等措施来实行战后重建,很好地诠释“与民休息”这一概念。在经济已然高速发展的今天,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不仅警示人们勿忘国耻,更是为了扬我国威,稳定民心,震慑敌人,此举旨在在必要节点上变革,自我更新,获得新生。
节奏并非束缚,而是与万物共鸣的智慧,在历史浓烟中,
布局者回望着过去之起伏,把握着如今之发展之脉络,总结国家命运演进之节奏,在宏观角度中浓墨重彩地添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一笔。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国人哲学系统中关于“节奏”的释义包罗万象浩如烟海,人们将其核心撰写出一套独属于东方的生命美学:顺势而为、张弛有度、天地人和、阴阳协同,在这片沃土地上谱就最为和谐的生命乐章。华夏生命之树咸蕤生光,生生不息。
作者简介:
王新雅、梁曦月,系四川大学艺术学院2024级舞蹈表演专业学生。
(本文系四川大学第11期教改工程研究项目《融入文艺评论实践的舞蹈基本功课堂教学改革探索》践习成果,项目编号:SCU11359 )
下一篇:
人们期待怎样的中式神话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