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为笔,精神为魂:评2025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的设计深意
作者:陈雪 温廷婷 裴祎妍        发布日期:2025-09-17

陈雪 温廷婷 裴祎妍

历史长河,永流不息,与世长存,自是难忘。

2025年9月3日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一场震撼世界的阅兵仪式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这场举世瞩目的阅兵仪式,是对那段血与火交织历史的深情回望,是对无数抗战先烈的崇高致敬,更是向世界展现中国力量与中国精神的高光时刻。当我们以独特的图形设计视角深入这场阅兵,会惊觉其中藏着诸多别具匠心的小巧思。从整体布局到局部细节,从广场的建筑设置到各方队的排列组合,每一处都蕴含着深意,它们相互呼应、相得益彰,共同构建起一部无声却有力的视觉史诗,等待着我们去探索、解读。

一、以经典设计传情,让美学语言诉说情怀

如对称手法,这种手法在美术、舞蹈、书法等艺术形式中常常得到运用。端门之景,红色地毯直铺入门,与背后的天安门红色墙体相对应,两旁挺拔有力的军人和作伴的绿树都以红毯对称排列,这个画面整齐美观大方,令人舒适。这个细节小到灯饰,大到建筑排列。又如色彩安排,这是最能直接刺激人的感官的手法。仪式中主要以“红、金、绿、蓝、灰、迷彩”为主色系,统筹叙事。形成“庄重纪念—科技战力—和平愿景”的视觉递进与情感升华。以及画面色调军绿、银灰、深蓝与鲜红形成视觉冲击,表达庄重,冷峻与炽热的情感变化。

顶山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一概念离不开观众席台的设计,观众台设计成直角棱台,既扩宽观众的视野,也符合了将观众台比作山坡的理念。巧妙的在于,利用人民英雄纪念碑到观众台稍有距离,从观众台的正面看,人民英雄纪念碑刚好处于观众台的顶端。观众席同时也运用了“Z”的设计,独特的方法将观众席切分成有棱有角的图形,使画面从“满”到有空间感的“满”。在广场上距离80米的地方,分别在两旁设置了1945到2025的年号台,年号台旁各设置了七座长城烽燧,还有七只和平鸽展翅翱翔。“80”“14”无不展现了中国人的情怀。“80”米的距离,从年号台看,纪念碑同样挺立在顶端。所以也可以说是长城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二、以“人”型设计为魂,让文化符号承载初心

此次阅兵无处不凸显着“人”字形的主题,汉字“人”是一个极其简单又无限深奥的字,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基石,更是一个浓缩了整套哲学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符号。此次典礼的此番设计似乎既在纪念当年为国牺牲的人们,又在表达如今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既是一种对抗战艰苦历史的致敬和反思,也是一次对中华民族未来发展蓝图的布局与规划。

我们从这次从会场的布置与布局来进行探讨,其中最受人瞩目的阅兵首次采用“人”字形的排列方式,天安门广场的景观布置遵循“尚中”原则(很典型的中式布局)以北京中轴线为主要通道,两侧对称布局,但临时观礼台整体呈3个“人”字,凸显“众志成城”主题,既保留了中国传统典礼的特点,又在创新中凸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核心议题“以人为本”。2025年阅兵式的“人”字形观礼台,这是一个极具震撼力的当代大地艺术作品。它将抽象的“人”字哲学转化为宏大的公共艺术装置。观众置身其中,自身成为了艺术符号的一部分,用身体体验了“众志成城”的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将传统文化符号现代化的典范。

 无数Logo和设计也从“人”字中汲取灵感,传达“合作”、“支持”、“以人为本”等理念。“人”字代表着“民本思想”,在中华文化中,中国的政治传统很早就发展出了鲜明的“民本”思想,即统治在于为民造福。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里的“民”就是千千万万的“人民”。 “以人为本”这一现代执政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国家的发展要以人民的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体现了对每一个个体“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视。从艺术视角看,“人”字是中华文化基因的艺术性结晶,理解了它,就掌握了理解中国艺术为何追求重视“关系”而非“个体”的一把关键钥匙。

“人”字在此次阅兵中所重点凸显的主体并非“个人”,而是集体人民,基于“人”是关系存在的传统观念,中国文化更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大局观”和“家国情怀”被视为高尚的品德。这解释了为什么在抗疫等重大事件中,民众能展现出高度的集体意识和自我牺牲精神。“人民”的概念,这是一个极具分量的政治和文化词汇,它代表了一个历史的、集体的主体,象征着国家的根基和力量源泉。此次2025年九三阅兵式中“人字形”观众席的设计,正是对“人民”和“众志成城”这一价值观的极致艺术化表达。

三、以方队排面塑性,让钢铁洪流彰显力量

方队展示,是这场仪式的视觉盛宴,极高的整齐度,完美的色彩搭配,满足了所有人对美的概念的诠释。

徒步方队作为阅兵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整齐划一的步伐和严整的队列展现着军人的风采与力量。每个方队通常呈长方形阵列,横向与纵向的人数编排都经过精确计算,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和象征意义。像三军仪仗队,作为阅兵式的先导方队,肩负着引领全军受阅的重任。三军仪仗队的排面设计严格遵循传统与规范,队员们以标准的间距和高度,组成整齐的方阵。他们身穿不同军种的礼服,手持礼宾枪,步伐铿锵有力,每一步都踏出了国威与军威。方正的队形象征着军队的纪律严明、团结一心,展现了中国军人的精气神和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担当。

战旗方队是2025年阅兵式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的排面设计以旗帜为核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和精神内涵。战旗方队由多辆载着战旗的车辆组成,每面战旗都代表着一支英雄部队,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战火洗礼,见证了无数辉煌与牺牲。从布局上看,战旗方队呈梯队式排列,车辆之间保持着适当的间距,战旗在风中高高飘扬,形成了一片红色的海洋。这些战旗的排列并非随意为之,而是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战役和部队类型进行排列。像在方队前列,可能会展示在抗日战争中功勋卓著的部队战旗,如“平型关大战突击连”“杨靖宇支队”等战旗,它们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战旗方队的排面设计,激励着新一代军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实现强国强军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装备方队是阅兵式中最具震撼力的部分之一,它展示着国家的军事实力和工业水平。整个装备方队通常按照作战体系和装备类型进行编组,每个方队中的装备以整齐的队列缓缓通过天安门广场,像地面突击装备方队中的坦克、步兵战车等装备,往往呈方阵或梯形排列。方阵排列展示了装备的数量优势和整体协调性,象征着强大的地面突击力量;梯形排列则更注重层次感和立体感,突出了装备的协同作战能力。在战略打击装备方队中,洲际弹道导弹、巡航导弹等大国重器的排面设计更是引人注目。这些装备通常以一字型或品字形排列,一字型排列展示了装备的威严与气势,彰显着国家的战略威慑力;品字形排列则展现了稳固与坚实,象征着战略打击力量的可靠性和精准性。装备方队的排面设计,不仅是对现有装备实力的展示,更是对国家军事战略和科技发展方向的宣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作为军事强国的自信与实力。

空中梯队是阅兵式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们以蓝天为背景,绘制出一幅壮美的画卷。在排面设计上,充分考虑了机型、任务和象征意义,通过精心编排的飞行队形,展示了中国空军的强大实力和战略威慑力。空中护旗梯队作为空中梯队的先导,由多型直升机组成多个编队,护卫旗帜的直升机编队呈紧密的三角队形,象征着对国家核心利益的坚定守护;编成字符和悬挂标语的直升机编队,则通过巧妙的飞行控制,在空中展示出具有纪念意义的数字“80”表达了对历史的铭记和对和平的向往。战斗机编队在飞行过程中,往往采用交错模式、箭形等队形。交错式队形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和攻击性,展示了战斗机的快速反应和空中作战能力;箭形队形则更加注重速度和冲击力,对敌方目标实施精准打击。轰炸机编队通常以密集的品字形或菱形队形出现,展示轰炸机的庞大身躯和强大载弹量,体现协同作战能力。空中梯队的排面设计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对中国空军战略转型和现代化建设成果的全面展示。它们在蓝天之上展示出的强大力量和精湛技艺,向世界宣告中国空军能够有效地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2025年阅兵式的排面设计,它们是历史与现实的交融,是传统与创新的结合,是力量与精神的象征。

通过这些精心的设计,我们看到了中国军队的光辉历程、辉煌成就和光明未来,感受到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一场万众瞩目的仪式,从主席与抗日老兵握手,及后面的每一位国家领导人,是时代的发展,更是对历史的回望,对抗战将士的致敬。这场阅兵式不仅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展望,激励着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


(本文系四川大学第11期教改工程研究项目《融入文艺评论实践的舞蹈基本功课堂教学改革探索》践习成果,项目编号:SCU11359 )


作者简介

陈雪、温廷婷、裴祎妍,系四川大学艺术学院2024级舞蹈表演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