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俐静
近日,由四川省文联指导,在四川省新文艺组织联合会的扶持下,以葡萄为核心元素的“流年染紫时:一藤一世界 一果一乾坤 ”肖超彩墨画精品展,于通达美术馆隆重展出。200余幅画作让人爱不释眼,搜肠找言。只觉满目琳琅、满室生香、满心阳光。
本文选取展中三帧作品和拾取些许见闻小事,循视觉、哲思、情感之境,探索被岁月包浆的葡萄,何以成就着紫气升腾的丹青华章。

《硕果呈新 岁月有痕》(248cmx129cm,文中简称《硕果 有痕》)
美轮美奂的视觉佳境
每件作品虽都以葡萄为主角,但在形式语言上却各显机杼,绘就出极具辨识度的“肖葡萄”美学表达,呈现出美轮美奂的视觉佳境。
工写之间见笔触真章。巨幅画作《硕果 有痕》内敛而丰实。葡萄皮表的莹润、叶片的舒卷、川东木板老墙壁的古朴、竹框竹篮蔑片儿的经纬凹凸、置物长木凳的时隐时现,皆由画笔的疾徐、粗细、枯润点染,于细节处见功力。《初春》以工笔精神塑造葡萄的质感,又以写意的笔法挥洒红韵背景。枝叶与果实在晕染中产生炽热的动感,主体突出兼具画面通透。工笔之实与写意之虚共生出张力,营造出意到笔随的妙境。《田城清晨》葡萄串层层积色,圆润饱满如垂珠。葡荷双叶施墨、揉笔,荷梗、藤蔓更以行草笔意写出墨色洇晕。远景村舍廊榭及白塔,细线匀停,描勒檐角墙垣,节奏随物象而起伏。果花剔透、水气空蒙、建筑端严,笔锋使转间田城清晨于毫端焕生。
浓淡之中造色彩意境。《硕果 有痕》丰富复调源自紫的深邃、绿的清新、红的明艳、白的轻盈、棕黑的深沉,却又因色调的和谐统一,丝毫不显杂乱,恰如“众色相宣,相得益彰”。《初春》则以大面积浓艳的红为主调,这红并非单一的浓烈,而是从深红到粉红,从朱红到玫红,层层渐变、交叠,在墨韵中形成色彩呼吸,炽烈中见雅致,厚重处透空灵,形成传统与现代共生的色彩探新。《田城清居》前景葡萄以紫、绯、金黄晕染,深浅错落似玛瑙凝露,葡叶衬以青灰、赭黄,斑点中更见鲜活。中景荷塘取荷叶之翠、芙蕖之粉白,如晨雾未散之水痕氤氲。远景屋舍山峦淡墨轻岚,青灰蓝调托出空蒙意境。冷暖色阶碰撞间,既借高饱和鲜色醒万物之生机,又承传统没骨绘天地之灵气。
疏密之间藏构图弦律。《硕果 有痕》是静物的沉思。横向排列的果篮形成稳定水平线,前篮略大、后篮渐小,大面积的木墙壁自成背景幕布,葡萄藤蔓从篮中逸出,“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在此得到充分演绎。《初春》是团块的张力。密集葡萄串占满中心,却因叶子的穿插、光源的穿透而不壅塞,实中有虚而破除沉闷,在二维的平面营造出三维的纵深,将观者的视线牢牢吸附。《田城清晨》是上下的对白、远近的对视。上景前景阔叶紫葡如璎珞垂落,下景中景荷塘铺展、叶花参差,远景屋舍塔影淡墨晕染而各安其位置。疏密对比中,葡藤之实与雾气之虚、荷花之素与葡色之丽形成冲击,清幽下暗生暖意。从葡串垂落至荷尖挺立、远塔耸峙,田城清晨的美由此从地域风景变成艺术记忆。
明暗之处显光影叙事。在光影的运用上,肖超打破了传统国画的局限,融入了西画的光影逻辑,通过色彩的渐变与明暗对比,营造出光线在葡萄与叶片间流转的效果。既如西方写实中对光源的精准捕捉,让葡萄颗粒闪烁着晶莹光泽,又以中国水墨的含蓄晕染呈现光的柔和过渡,使光效在写实与写意间找到平衡,赋予画面灵动的生命感。如《硕果 有痕》的葡萄,似有柔光的漫射,每一颗果实的高光与阴影都被细腻呈现,却又不似西画的强烈,而是以中国水墨的“墨分五色”,以色彩的浓淡来暗示光影,让葡萄有了莹润欲滴的立体感。画面中心亮调突围。光影借色彩浓度、笔触干湿塑体积空间,亮处葡萄如琉璃剔透,暗处墙壁如大地浑厚,静态物象获得生命气机,东方笔墨叙出光影诗意。

《己亥初春》(178cmx97cm,文中简称《初春》)
纸上墨外的哲思胜境
纸上墨外,肖超的葡萄国画和艺术经历,彰显出传告后世的时代命题、实践创新的启人心智和热心利他的因果回执等哲思胜境。
丹青深处的时代印迹传告后世。历时15个月创作的《硕果 有痕》,借器物迭代艺术化表达改革开放成果,彰显出画家肖超主动记录时代的艺术自觉。
竹编容器形成“时光链条”:画面中,70年代“粗糙竹筐”的拙朴,对应物资短缺时代的手工粗放生产;80年代“竹篮子”工艺的规整,暗合改革开放初期生产力得到解放,生活实用品工艺的改进;当下“精美竹篮”的精巧,则映射出产业与消费审美的升级。竹器从“生存工具”到“生活美学载体”,是民生改善、时代发展的生动蝶变。白纱布巾这一80年代符号:它不再是单纯的实用织物,而是生活品质跃升的隐喻,从满足温饱到重视生活仪式感,折射出改革开放后大众审美意识的晋级。
肖超以“葡柿苹丰+竹器物语+生活细节”的组合,将宏大时代叙事拆解为可触摸的巴地生活画面。传统花鸟画的静物范式被赋予新的含义。观者从竹筐的粗粝到竹篮的精致,从白纱布的功用性到饰美性的转变中,读懂改革开放40余年物质丰裕、精神富足的双重成果。这种“以小见大”的创作逻辑,正是作品自觉地回答时代命题,传告后世的时代真迹。
融通中外的笔墨创新给人启迪。创作于疫情发生时的《初春》,于技法、构图、色彩都有突破性表达,为传统国画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可供学习的参考价值。
技法上糅合了中国水墨的晕染技法与西方写实的精细刻画。以水墨的渗化效果营造出葡萄与叶片的气韵,同时借鉴西方技法塑造葡萄的颗粒感,让圆润的葡萄、透明的水滴都吹弹可破。同时借助水墨的淡染技法,表现出果霜在光影下的朦胧,让果霜既具物理真实,又含东方诗意,倍添了视觉生趣。
构图上打破了传统国画的章法,采用西方的满构图形式,让葡萄与叶片充斥整个画面,营造出热烈饱满的视觉冲击,却又通过中国水墨的疏密处理,在满幅中见层次,于密集处显空灵,是中西构图理念的巧妙碰撞。
色彩上既守得住水墨丹青的文化根脉,又融入西方浪漫主义的激情。打破传统国画的设色内敛做法,以炽烈的红色刷新国画“雅淡”的固有印象。大胆以红色为主调,借鉴西方光影的明暗对比,让红色在画面中呈现出丰富的层次变化,传递出热烈的奔放活力。不破不立、边破边立。红色系的突破性运用,探索出在色彩与光影表达上,民族性与世界性融通的成功路径。
热心利他的因果回循赢得赞许。肖超先生的艺术历程中,感人的还有那些热诚付出的公益善举和意外收获的真情回执。
他率先在全国建立第一个社区文联,为文艺人士建群落、赋美社区治理;积极参与汶川地震义卖捐款,帮助受灾人士;先后在湖北大冶、四川巴中设书画院分院,扶持当地美术事业发展;他在大世纪书画院无偿划出空间、添置设备、购置用具,免费为开江书画家提供创作交流、展示传播的平台;他力荐开江梁远利的国画陈于金垭机场贵宾厅中堂,让小地方的作品登上更广阔的大展台;他于深夜创作,将精心绘制的墨葡赠予开江的无名小辈,以表感恩心意;“前些年到田城开江采风,给当地领导和朋友添了不少麻烦,总想表达点什么”……这些具体而微的“利他”事例,举不胜举。
善行结善缘,善因种善果。“新新”同气,英雄相惜,省文联主席,省文联党组书记先后到展馆现场支持鼓励,省新文艺组织联合会主席更是出钱出力出场地。“流年染紫时”肖超彩墨画精品展既是他个人的隆重喜事,更是四川省文联,四川省新文艺组织联合会、达州市新文艺组织联合会向全国秀出的“文艺两新”亮眼佳绩。
《田城清晨》(97cmx178cm)
引人共鸣的情感盛境
肖超的葡萄国画及事例,是心态阳光的营养剂、眷恋乡土的备忘诗、和谐共生的启示语和执着追梦的进行曲,渲染出引人共鸣的情感盛境。
每个人都需要心态阳光的营养剂。大自然、人世间怎么可能总是和风细雨、春风化雨?难免会有暴风骤雨或凄风苦雨。只要有阳光的心态,一定会熬过来、挺过去。曾在迷惘时受一串葡萄启发的肖超,其彩墨葡作品中多以浓郁且富有层次的色系展现葡萄的饱满鲜活,这种极具张力的色彩选择,传递出蓬勃的生命朝气,是阳光心态的直观表达。无论是葡萄颗粒的光泽,还是叶片开合的光影,都仿佛在诉说着对生命盛放的热忱。艺术家以大胆的色彩和细腻的光效,将葡萄的繁茂与生机定格,映射出对生活的积极拥抱。即便在传统水墨的语境中,也能以如此热烈的视觉语言,书写心有阳光、画面明媚。让观者感受到那份对生命本真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这种情感跨越技法的边界,直抵生活馈赠的每一个小确幸。
每个人心中都有眷恋乡土的备忘诗。早年在大巴山深处下乡当知青的经历,为肖超积累了丰富的乡土素材、积淀了丰厚的乡土情怀。画中葡萄这一乡土作物,承载着深厚的乡土眷恋。葡萄藤的缠绕、果实的累累,是乡土田园中常见的丰收景象,肖超以精湛笔墨将其细腻呈现,唤起人们对乡土物产的亲切记忆。从葡萄的形态到藤蔓的纤维组织,每一处细节都饱含对乡土风物的亲近,这种对乡土作物的专注刻画,是对乡土生活的深情回望。它让观者联想到乡土田园的质朴与丰饶,勾起对故土味蕾的想念,是将乡土记忆凝结于笔墨间,以艺术的方式留存乡土的温度,在葡萄的具象表达中,传递出对乡土根脉的追溯与眷恋,引发人们对乡土乡情的无尽思念。
每个人都感悟着和谐共生的启示语。画面中葡萄与叶片、光影与色彩的交融,构建出和谐共生的视觉与情感场域。葡萄颗粒间的紧密相依、藤蔓与叶片的相互映衬,体现出植物生命间的共生关系;而中西技法的融合,如水墨晕染与写实刻画的相得益彰,又展现出艺术语言间的和谐对话。这种共生不仅是物象间的物理关联,更是生命与艺术在画面中的精神共鸣。观者能从中感受到生命个体间的依存之美,以及不同艺术形式碰撞出的和谐之韵,传递出对自然、对艺术多元共存的赞美,在葡萄的繁茂图景与技法的融合创新中,引发对和谐共生理念的情感共鸣,彰显出对多元共存、相互成就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每个人都谱写着执着追梦的进行曲。从幼时的喜爱、到影院美工、再至上山下乡、再至商海搏浪。18年前,近50岁的肖超弃商从艺,终回童年梦工场。为观察葡萄形态,他躬身曲腿、引颈伸臂,搭架布棚、种苗牵藤。为将色彩鲜活的渗入宣纸,他无数次地调试牛奶、豆浆、胶水、清水等液体介质。尽管其作品先后入选国家画院专题成果展、登上欧美“魅力中国”系列邮票、成为贵州茅台“肖葡萄”文化酒标,个人多次获央媒文艺专题报等殊荣,但他并没就此停步躺平。时至今日,怀着稚子之心、6旬有余的“小超”,仍以每年20余斤的宣纸用料,创作出上百件作品而无一废品的艺术奇迹。这份追梦执着,让每一个无论是为学业苦读的学子,还是为事业苦卷的职场人,都能从他的事例中,拂去苦哈哈的阴霾,而汲取到执着追梦的能量状态。
观其画,如见其人;品其艺,如探其心。好的艺术不只是案头清供,更应慰藉烟火大众。驻足良久,凝望百帧,“流年染紫时”,那些饱满的葡萄,哪里只是葡萄?那是一个画家心中的光,脚下的泥,万物苍生被深情地诉之于笔。
流年染紫时,愿闻者、观者、藏者,纳千祥、接万喜!
祝福四川“文艺两新”,扎根基层再攀新!
祝福画家肖“葡萄”,不老少年再拿云!
作者简介:
陈俐静,四川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四川作家协会会员,达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开江县文联主席。作品散见于中国文联专项研究文集、四川省文联相关专著、四川日报、四川文艺、四川评协、现代艺术等书籍、论坛与刊物。
上一篇:
张大千的古雅趣味与艺术市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