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岳意志与川流智慧——评舞剧《山止川行》
作者:刘玮浩    来源:学习强国客户端    发布日期:2025-11-04

刘玮浩

帷幕初启,音画交织的瞬间,我们便被带入那个风云激荡的岁月。四川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舞剧《山止川行》,以“山”“止”“川”“行”四幕结构,展开了一场对诸葛亮精神世界的深度探寻。这不仅是一部关于三国历史的舞剧,更是一次用呼吸与骨血,对“鞠躬尽瘁”精神的生命灌注。

“山止川行”,这一充满东方智慧的词汇,成为解读整部舞剧的钥匙。它意指坚如磐石的意志与川流不息的动力相结合,描绘的是一种伟大的平衡:于静默中积蓄力量,于行动中彰显智慧。编导团队将这一哲学思考转化为具体的舞台语言——“山止”象征着《后出师表》中“鞠躬尽瘁”的忠诚铁骨与面临危局时的从容镇定;而“川行”则代表了“隆中对”洞察天下的智慧流转与北伐途中永不枯竭的担当进取。

“山”之部分,舞者以沉稳有力的肢体语言,塑造出诸葛亮初出茅庐时的坚毅与抱负。编导巧妙运用群舞的起伏变化,象征时代浪潮的翻涌,而主舞则在其中屹立如磐石。“止”段则以相对静态的舞蹈语汇,表现诸葛亮在乱世中的审慎与思考,那些突然的停顿与凝固的舞姿,成为内心波澜的外化。“川”的流畅与“行”的进取,则共同勾勒出诸葛亮后期为理想不懈奔走的生命轨迹。

更为深刻的是,舞剧的精神内核最终落脚于“人胜于勤”。剧组希望通过此剧告诉观众,诸葛亮的传奇,不仅是天赋与机遇,更是那份在万难之中,凭借“勤”将如山险阻化为前行动力的极致努力。这一立意,使历史人物走出了神话的迷障,回归到人的本质,也让当代观众在诸葛亮身上看到了自我超越的可能。

舞蹈的独特魅力在于,它超越了文字的局限,直接诉诸观众的情感。舞剧《山止川行》中,没有一字一句,却通过身体的律动,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内核展现得淋漓尽致。当主舞在“行”的篇章中反复跌倒又爬起,那些疲惫不堪却仍坚持向前的舞步,已然胜过千言万语。

音乐与群舞的配合堪称该剧的亮点。该剧的配乐以富有蜀地特色的音乐元素为基底,融入了现代交响乐的丰富层次,为舞蹈提供了饱满的情感支撑。群舞编排虽有奇特之处,却恰恰形成了该剧独特的视觉语言——那些如潮水般涌动、如山川般错落的队形变化,暗合了诸葛亮一生所处的历史洪流。

尤为动人的是结尾处理:诸葛亮的身影渐渐隐入群舞之中,仿佛融入了无尽的历史长河。该剧以“甘露润泽”的意象,象征诸葛亮精神对后世的滋养,这一隐喻既含蓄又深刻,点明了历史人物虽死犹生的永恒价值。

当然,作为一部新作,《山止川行》尚有提升空间。剧作在叙事结构上略显碎片化,四部分之间的过渡未能完全形成情感的递进与累积,使得整体戏剧张力有所削弱。同时,主舞与群舞的配合在某些段落中尚欠默契,服装的设计与音乐的衔接也有待进一步打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整体感。

综上所述,“山止川行”不仅是对诸葛亮人格的精准概括,也暗示了舞蹈艺术的本体特征——动静相生,刚柔并济。山岳般的坚定与川流不息的进取,正是诸葛亮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遗产。《山止川行》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对历史人物的当代诠释,更在于它展示了舞蹈艺术如何能够以无声之言,说出最为深刻的人性真相。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诸葛亮的传奇,更是一种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关于理想、关于坚持、关于生命如何在不完美中追求完美。这或许正是千年之后,我们仍然需要诸葛亮的原因。


作者简介

刘玮浩,四川传媒学院学生,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