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2025年10月17日,作为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第十八届文华奖首个亮相的四川参评剧目,川剧《梦回东坡》在四川省文化艺术中心成功上演。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观众送走了舞台上千年之前的苏东坡形象,在久久萦绕耳旁的掌声与欢呼中,享受用川剧诗意化表达东坡文化人格及人生风范带来的精神慰藉,与“梦”中东坡通其心、合其体,完成了一场穿越千年的古今对话。

川剧,巴蜀文化艺术瑰宝。东坡,北宋千古第一文豪。当川剧遇上“东坡”,注定是观众心头之好。从“天府之国”的四川省东南部,从“千载诗书城”眉州出发的苏子瞻、川人苏东坡、中国大文豪苏轼,可以有不同艺术载体对这位旷古奇才的演绎与颂扬,但一个讲着川音川语、从眉山走来向父母回望过往一生的苏东坡,只能在蕴含“乡情乡愁”的川剧《梦回东坡》里“原生”呈现。剧目主创团队历时三年推陈出新,旨在让文化的“苏东坡”突显四川的、眉山的强烈个性气质,以“梦回”的舞台时空和分幕视角,实现川剧演绎蜀人苏轼的形式自洽与情感融通。
以梦为媒:寓庄于谐 用川腔蜀韵回归文化东坡
故事从“梦回”开篇,在常州的一个风雨之夜,年老迟暮的苏东坡在梦中与苏父苏母重逢,开始追溯过往一生。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戏曲的生命力在于与地方文化的结合。接导《梦回东坡》之前,导演查丽芳已经执导话剧《苏东坡》,为东坡题材积累了宝贵经验。此番二度执导,她依然不忘深度开掘,用戏曲人的梦想寻找东坡。在两个多小时的戏曲舞台上,应该选取哪些史实来呈现“人人心中有,个个口中无”的东坡形象?如何将这样一个“超燃”的文化IP在戏曲舞台上立起来?《梦回东坡》主创团队寻根东坡文化,找到现代表达。八旬高龄音乐制作李天鑫老师以乐寄情,音乐布局丰富。2023年杭州第十九届亚运会开幕式各代表团引导员服装总设计师潘健华先生,其担任的服装与造型总设计力求法古而不泥古,为剧中人物形象实现了情感外化的目标。剧目由第十七届文华大奖剧目《草鞋县令》的编剧杨椽担任编剧,杨椽在戏剧矛盾的设置、戏剧张力的起承转合上尤见用心,创作构思奇巧,通过写意舞台穿梭回望,以“梦回”的散文化结构路径,有机串起“梦回眉州”“惠州修桥”“东坡躬耕”“众建雪堂”“夜游赤壁”“乌台诗案”等重要时刻,创造性构筑起一个虚实相生的戏剧故事,并以苏东坡辗转人生和无出其右的影响力构筑其精神世界内核。剧目的川剧特质,不仅体现在川剧“四功五法”方面,更体现在四川方言对白特色化应景表达,用川人轻盈诙谐的方式叙述厚重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将“麻麻杂杂”“风湿麻木”“爆烟子老汉儿”等四川方言川剧化表达足显川剧张力。
以戏载道:守正创新,求形神兼备赓续历史文脉
剧中苏东坡为白发从军的老兵们激昂慷慨地唱起“一往无前裹马革,一腔滚滚烫烫平凡血……”。剧目利用传统戏曲艺术形式,创新性地讲述了苏东坡旷达超脱的人生风范、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以及深情厚谊的处世哲学,将川剧《梦回东坡》赓续历史文脉、传承民族精神的题旨形象地展现于川剧舞台。戏曲的悲喜常常是交集在一起的,川丑表演一如既往彰显悲喜化戏剧张力。剧中饰演“王闰之”角色的“00后”青年演员刘咏涵不仅有大段大段的唱段,还要根据剧情需要,或跳上桌子,或悬空侧身翻,“三接书匣”充满戏剧矛盾,对表演技巧、唱腔技巧的要求颇高。剧目舞美总设计师、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叶建的舞台设计可圈可点,文质兼美。文人都爱写月亮,剧中月亮造型及灯光运用极具东方美学底蕴,着力体现精神主旨。尤其在“众建雪堂”一幕的设计中,红色门框的灵动设计颇具话剧呈现的新意,石灰水写诗虚实相生,鲜活地刻画了东坡的人物性格。“惠州造桥”一幕以苏轼与程姐夫“相杀相爱”、惺惺相惜展现川剧悲喜。4个代表不同年龄段颜色的髯口,意象化地表达了苏东坡身处不同阶段的境遇。乌台诗案情节中,演员用川剧程式化表演技巧,结合川剧鼓点节奏和时空穿越问答,重现了一百三十余天的审讯场景。川剧“帮腔”更是在剧情关键点起到画龙点睛的升华人物形象催化作用,舞台节奏力求松弛有度、动中见静,寂处闻声。逆境,最能考验人格定向。“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东坡把在黄州、惠州、儋州的贬谪境遇当成自己平生功业。“梦回”散文化路径以小切口升华大主题,闰之作为良母贤妻换来丈夫长情,夫妻殇别场面化悲喜化创造,主创团队将苏东坡与王闰之看似最不浪漫的情感,做了一次涤荡人心的精彩演绎。主创团队意在让观众切实感受到一个乐观豁达、有血有肉、形神兼备的苏东坡形象,在潜移默化中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在赓续历史文脉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以文化人:交流传承,在立心铸魂中讲好中国故事
巴蜀文化兴盛,古今文脉流淌。舞台,是检验艺术水平的最佳场所。要想人迷戏,需要戏迷人。从2024年春季到2025年仲夏,川剧《梦回东坡》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寻梦之旅。从山城重庆到岭南惠州,从革命圣地遵义到九省通衢武汉。从眉山故里到天山脚下……剧组团队以艺术之名,完成了一次震撼人心的文化巡礼。所到之处,“惊艳”与“慰藉”成为共同的评价,川剧艺术以独特的魅力展现了四川文化的蓬勃生机。这部以川剧演绎“千古第一文人”的匠心之作,被观众誉为“养眼养心,是治愈时代焦虑的良药”,被专家赞为“大俗大雅,一鸣惊人”,更被称为“立意高远、关照当代的文化丰碑”。“苏东坡唯天府之国独有”“苏东坡只能在川剧里复活”!“相隔近千年,东坡犹在前”,这是观众在看完《梦回东坡》后发表的由衷感叹。
《梦回东坡》剧末,由“二度梅”获得者,四川省文联主席陈智林演唱的川剧戏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在观众耳畔空灵响起,观众如梦如幻穿越千年,意犹未尽久久不愿离席。犹记2023年盛夏,骄阳似火,陈智林先生冒着三伏天极高温在三苏祠博物馆拍摄了这首词的短视频致敬先贤。一部剧,从舞台“燃”到生活,东坡精神具有跨越时空的感染力。剧目主创团队正是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为时代画像明德,在舞台实践中有力诠释了如何用戏曲讲好中国故事。这亦是《梦回东坡》作为体现中华文化精神、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艺术作品的价值与意义。
亦如编剧杨椽题记:
梦里依稀,平生事,细数风流多趣。
惠州遥记,恩仇灭,留得虹桥金堤。
躬耕东坡,鸿痕雪泥,黄州居不易。
旧稿难觅,憔悴雪堂独立。
犹记闰之苦心,苏子酒病矣,雌威雄发,谁赋赤壁。恍惚间,斯人匆匆如玉。
知我罪我,曾闻乌台啼,宠辱不系。临川一梦,还是大江东去。
作者简介:
林 梅 副教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理事,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川剧系党总支书记
上一篇:
暂无上一条下一篇:
山岳意志与川流智慧——评舞剧《山止川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