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地画荻写春秋,一腔赤诚铸文魂——评川剧《欧阳修》
作者:​罗勤 廖玉梅    来源:川观新闻    发布日期:2025-07-02

编者按


由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四川省戏剧家协会指导,陈智林任艺术总监,张平导演的川剧《欧阳修》,6月27日和28日晚在成都首演。该剧以独特的回忆笔法,回溯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跌宕起伏又心怀天下的一生。川观新闻文化频道和四川日报《天府周末》“西岭雪”文艺评论版,特别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该剧展开评论,以飨读者。


罗勤 廖玉梅

大型川剧《欧阳修》,采用“修史忆平生”的倒叙结构,通过史馆忆往、元夕定情、朋党遭贬、画荻励志、醉翁治滁、文坛革新6场戏剧场景,以“画荻教子”为核心意象,串联起北宋文宗欧阳修从少年情缘、政治浮沉到文风改革的一生,展现了他“文风即仕风”的政治理想和为官境界,以川剧艺术语言,让欧阳修的形象栩栩如生地重现当代舞台。

在地性创作:巴蜀文脉的深情叩问

该剧以“本土名人书写”为破题,将欧阳修4岁离川的短暂籍贯,升华为一场文化寻根之旅。

全剧遵循史实,通过第四场“尊前慈母在”的涪江追忆原创情节,实现艺术升华:在贬谪滁州的途中,欧阳修重返出生地绵州,于滔滔涪江畔追思父亲任绵州推官的往事。

编剧以“画荻教子”这一典故为支点,让欧阳修母亲郑氏在沙地划字的场景,成为贯穿全剧的精神图腾。观众不仅看到了这位母亲的教子智慧,更感受到了四川水土孕育的文化基因。

这种创作既未杜撰历史,又以川剧独特的“帮腔叙事”,建构了这位文坛巨匠与四川的文化认同,为历史人物题材的地域化表达,提供了新范式。

叙事结构:史笔与人生的双重奏

本剧采用“修史忆平生”的时空折叠法,以两条主线贯穿全剧。

明线为老年欧阳修在汴京国史馆主持《新唐书》修撰,与学生苏轼、苏辙、曾巩的论道中,尽显文人气度;暗线是让记忆随酒香浮动——元夕夜梅亭下与妻子薛氏的一见钟情,庆历新政失败时《朋党论》的铮铮傲骨,滁州山水间“醉能同其乐”的治世理想,科举考场中不徇私情的严苛坚守。

“画荻”这一意象,是勾连双线的密钥。在欧阳修幼年时,母亲教他习字的荻杆,后来成为他被贬谪时紧握的精神支柱;终场化作遴选人才的如椽巨笔,形成严谨的符号三部曲。这种“以物载道”的手法,使这位文人的精神成长史具象为可触可感的舞台诗画。

川剧艺术的守正创新

该剧在忠实呈现剧本精髓的基础上,实现了传统川剧艺术的创造性转化。

在第六场中,通过川丑的传统表演程式,塑造了迂腐文人的群像。欧阳修舌战群儒,彰显其一代文宗、千古伯乐的胸怀气节。这种设计,强化了戏剧冲突。

第五场“滁州之乐”运用纱幕投影技术,将“环滁皆山”的意境与荻杆编织的实景融合,既呼应了荻秆这一核心意象,又展现了宋代的文人雅集场景。

尤为精彩的,是第三场圣旨宣读时高腔帮腔的运用。纯正的川剧韵味营造出皇权的威压感,将“文风即仕风”的主题思想通过传统戏曲语言展现出来。终场的集体吟诵,将欧阳修“宽简于民”的为政理念与“画荻教子”的家风传承,升华至新的艺术高度,实现了历史精神与当代价值的共鸣。

当大幕在“人生未为老,醉翁遗名篇。归去浮云散,画获心不闲。莫道无一物,星河记吾年。挥手文章在,仕风传千年”的帮腔中徐徐落下,观众掌声经久不息。

这部承载巴蜀文化自觉的匠心之作,不仅让欧阳修从史册中翩然走入当代,更以川剧的铿锵锣鼓宣告:那些沙地上划过的荻痕,终将在千年文脉中长成参天巨木——因为真正的文魂,永远与时代同频共振。

(作者单位:罗勤,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廖玉梅,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