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由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四川省戏剧家协会指导,陈智林任艺术总监,张平导演的川剧《欧阳修》,6月27日和28日晚在成都首演。该剧以独特的回忆笔法,回溯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跌宕起伏又心怀天下的一生。川观新闻文化频道和四川日报《天府周末》“西岭雪”文艺评论版,特别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该剧展开评论,以飨读者。
何琴英
川剧《欧阳修》的推出,让我们看到,在文化强省、文化强国的征程上,诞生了又一植根涪江之滨、绵州大地,能深度讲述绵阳故事、四川故事、中国故事的崭新的绵阳文化名片、四川文化名片。这是欧阳修出生地——绵阳市涪城区多年来坚持不懈倾力打造欧阳修文化结出的硕果,中国(绵阳)科技城深度挖掘2000多年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再展历史文化名城风采进入一个新阶段,也是四川省文艺界以实际行动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的体现。
以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相结合的原则,成功塑造欧阳修形象
川剧《欧阳修》是历史名人舞台艺术作品。能否塑造好人物形象,是衡量一部历史名人舞台艺术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尺。
《欧阳修》以史料为基础,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内在逻辑,抓取欧阳修一生中最为典型的生活空间(汴京、滁州、绵州、颖州)、人生节点,用师生对话引起回忆的非线性结构,通过修史修文育才、友情爱情奇缘、革除旧弊被贬、画荻教子赋精神、一心为民滁州乐、扭转文风为国选才等情节,多侧面、立体化地塑造了真实可信又开宗立派、气宇非凡的文化巨擘形象。
(一)以伦常真情呈现欧阳修为人的生动可亲。
人的本质并非孤立、抽象的个体,而是特定历史语境中社会关系的总和。
欧阳修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其时,欧父为绵州推官。作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在文学(散文、诗词)、史学、经学、金石学、政治、教育等领域取得了开拓性或顶级成就,引领了宋代文化及后世文化发展走向,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塑造这样一位通才式的文坛领袖、文化巨擘,编剧并未正面神话欧阳修,而是把他编织在和他紧密相关的父母至亲、妻子、门生、朋友、同事、百姓的关系中,让我们看到他的成长、心路、情义、慈悲、高洁,他脆弱后的坚强、磨难后为国为民的初心不改、涅槃重生。
这样,一个生动、可信的欧阳修让我们在共鸣里走近,规避了脸谱化书写,深感可亲,亦可自然得见欧阳修为人之善德赤诚。
(二)以重要节点反映欧阳修为仕的勇毅卓识。
欧阳修4岁丧父,后随母赴随州投奔叔父欧阳晔。因家贫,成长过程历尽艰辛。为官后,欧阳修不忘父辈先贤榜样、牢记母亲画荻教诲,耿介清廉,心怀苍生,宽简于民计长远,鼎力革新除旧弊,为国选才排众议,三遭贬谪终不悔。
他以民富国强为目标,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站在新旧时代的风口浪尖,以立人为民、经世致用、为政当计长远的建构思维,以文化革新、宽简于民、为国选才的破局手段,不顾个人得失,以身犯险,勇毅开拓。
随着情节推进,一个一心为国为民、远见卓识、不畏千难万险的政治家形象,一个“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士大夫精神图谱和生命轨迹,在《欧阳修》里得以艺术呈现。
(三)以学风文风刻画欧阳修为师的选才塑魂。
欧阳修的一生,还有一个重要角色,就是为师、为伯乐。他的出现,一如众星捧月,苏洵、苏轼、苏澈、王安石、曾巩、张载、程灏、包拯、韩琦、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早期)等,星辰般闪耀在大宋星空、闪耀在中华文化史上的不凡人物,全都因他脱颖而出。正是他,为大宋走向崭新的文化高峰画下蓝图、建起人才库。
欧阳修倡导何以立身:“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他认为,学习是“终身之事”,不可稍有懈怠。“光阴苦短,学海无涯。我平生文章,多成于'三上'。”在该剧第六场里,欧阳修给苏轼、苏澈、曾巩等传授争分夺秒的“三上”读书法:“三上者,马上、枕上、厕上也。”
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自述:“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如今,“三上”读书法已成为中华勤学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与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典故并传,彰显古人的智慧与毅力。
欧阳修倡导何以为文:“文风即仕风,仕风即民生。”而民生问题,最终会决定国家命运、历史走向,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基于这一重要认知,该剧第一场即以欧阳修在国史馆修撰完《新唐书》启幕。这种安排既有苏轼、苏辙、曾巩到场相贺的师生情,又有欧阳修以修史为例,教诲学生为文要言之有物、自然畅达;第三场,教诲学生如何为政;第六场,与落榜士子的争斗与引导,又在各种利益博弈的尖锐矛盾里,表现欧阳修不畏强权,强力扭转文风的胆识与魄力。
这些情节,把欧阳修为国为民育才选才表现得自然、合理、栩栩如生。
以川剧艺术和宋朝美学相结合的方式,呈现戏曲艺术新魅力
中国戏曲艺术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具有魅力独具的中国气派、东方神韵、中国智慧。川剧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瑰宝,是以川渝为核心的西南人民的重要审美创造。在历史长河中,早已成为川蜀精神、巴蜀文化、中国故事极其重要的讲述方式、传播手段。
近年来,四川省川剧界对古今历史文化名人的关注、挖掘尤其重视。李白、落下闳、苏轼、李时珍、纪大奎、江姐、郑佑之、张大千等都在川剧舞台上登台亮相,既深度关联地域文化,又在历史长河里提炼传统智慧,滋养人心,呼应时代,凝聚精神,指向未来。其中,以纪大奎为题材创作的《草鞋县令》,还一举斩获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
表现一代文宗、文化巨匠的川剧《欧阳修》的出炉,让人更加惊喜。该剧在着力挖掘、裁剪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思想境界、文化成就的历史真实案例外,还将宋代历史语境中清雅、淡远、写意、唯美的审美风格,与川剧音乐、帮腔、表演、舞美等艺术手段相融合,让整台演出在巴蜀地域之风和宋朝美学之雅里,呈现出新的审美品格。
起源于西周时期的“君子六艺”,至唐宋发展为成熟体系的“琴棋书画诗酒花茶”,今人所谓“人生八雅”,在剧中有着或隐或显的整体呈现。欧阳修磊落耿介、勇毅中正的一生,也必然艺术地着墨在“雅”的底色上。
年幼时随母在河滨沙地画荻学书;元夕情缘的琴声相引、牡丹相赠;师生、好友等日常的琵琶为伴、斗诗唱和;朝政除弊革新、嘉祐科考争斗的以身入局、人生如棋;被贬后人淡如茶、对酒放歌、畅享山水之乐。在这样的人生跌宕起落里,无不体现出诗画质地的律动、美感。
最有意思的是,酒的元素贯穿《欧阳修》的每一场戏。第一场,苏轼带川酒剑南烧出场;在其他场次,酒在剧中都是不同情绪、意蕴的外显,当然也是蜀地风物和宋朝文人八雅生活方式的重要符号存在。
该剧是一出典型的川剧文戏,除在舞美、情节、道具等方面着意设置与宋代审美相契合的简、雅特征外,剧本诗词化的文学色彩和与文宗身份相符合的思想深度,都值得关注。
整台演出并未有川剧特技出现,但演员在唱、念、做以及手、眼、身、法、步上也多可圈可点。特别是中国戏曲梅花奖获得者蒋淑梅“亮嗓”即惊四座。
在第二场人约黄昏后中,丫环在欧阳修和薛小姐一见钟情时“做”、念的表演及多处四川特色方言、俚语的念白,都让观众乐不可支、会心大笑。这种有技却不炫技的笃定艺术自信,反而能在对人物情感、思想的努力开掘、细腻表达中,展现川剧的动人魅力。
以时代之需和人民期许为旨归,践行文化旅游强国强省之路
历史名人舞台艺术作品从剧本创作到舞台呈现,最终都是为塑造一个既符合历史精神内核,又具有强烈戏剧张力和艺术感染力,并能让观众与之同呼吸、共命运的人物形象,以此让人们深刻理解那段历史,洞见人性,感悟生命,获得审美享受、思想启迪,于人有益、于世有补。《欧阳修》的高台教化作用也即在此。
当前,中华民族走在伟大复兴之路的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强国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支撑。走近一个“事业三朝之望,文章百世之师”,只手画出宋代文化璀璨图景的一代文宗、文化巨擘,他的理论、实践,他的一生际遇,必然会带给我们巨大的启示作用。
文坛领袖、政治重臣、科举考官,这是欧阳修的三重身份。与此对应,他的文艺文化观、政绩观、人才观,便有了能在主张形成后发出声音、用于实践、推动社会的可能。即便如此,他三起三落的坎坷,也可谓一路血与泪。
然而,欧阳修最大的底气在于,为学为文,并非为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并非为了练就仕途敲门砖求一己之步步高升、荣华富贵,而是在韩愈“文以明道”的基础上,“明道致用事信言文”,经世致用,只为家国。
面对虚浮无物、故作高深,远离现实、远离人民的西昆体、太学体文化逆流,他大胆破旧,批判西昆体、太学体,质疑僵化经学;勇敢立新,倡导古文、重视致用、改革科举;着眼长远,提携人才,奠定北宋文化鼎盛根基。
以一颗为国图强的真心,无视既得利益集团的各种打击,科举上扭转文风,政治上造福一方,用伯乐眼光提拔真才。从家风、学风、文风、政风的联动系统中,团结同道,以德为前提,以文为枢纽,治家治国、力倡富民强兵兴天下。
剧中欧阳修勤学有情、赏花宴乐、郊游雅集、官民同乐、吟诗论文的生活日常,又何尝不是今人所谓的高品质生活呢?又何尝不是文化强国、旅游强国的一个历史缩影和模型呢?
“文宗在蜀。”“挥手文章在,仕风传千年。”《欧阳修》在各界的支持下,努力让我们看到历史长河中文化盛世到来前,以家国为念、以人民为中心该有的文艺文化观、政绩观、人才观,看到一支数量庞大的优秀文艺文化队伍打造的重要性,看到时代对富有话语权的文化领袖型人才的呼唤和期待,也看到了绵阳人民、四川人民在时代大潮、强国征程中,以川剧艺术表达的勇立潮头,敢为天下先的破局思维、建构发展的文化宣言。
作者简介
何琴英,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上一篇:
古韵新声——评川剧《欧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