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川剧汇演 | 守正与焕新——浅谈复排版川剧《柳荫记》的艺术突破
作者:韦刚    来源:川观新闻    发布日期:2025-10-14

编者按


2025年8月,四川省第三届川剧汇演启动,将持续到2026年春节前。自2023年首届川剧汇演举办以来,川剧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实施天府文艺名作高峰计划,持续打造“文艺川军”品牌。作为四川代表性名片之一,借助汇演平台,川剧将得到更多破圈推广助力,在文旅融合等领域发挥独特作用。为此,我们特约专家学者撰写相关评论文章,以飨读者,敬请垂注。


韦刚

作为川剧“八大记”中的经典之作,《柳荫记》承载着巴蜀戏曲的美学基因与文化记忆。成都市川剧研究院以初心加创新为复排理念,在二度梅花奖获得者、川剧表演艺术家陈巧茹担任艺术总监的统筹下,集结青年主创与演员团队,从编剧、导演、表演到舞美进行系统性重构。此次第三届川剧汇演复排既坚守川剧艺术的本体特质,又回应当代观众的审美诉求,让这出千古绝恋在舞台上完成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文本重构中的传统坚守与节奏革新

编剧团队的创作核心在于“删繁就简而存魂”,在保留梁祝故事内核的基础上,实现叙事效能的提升。

相较于传统版本3个小时以上的篇幅,此次复排删减次要人物,创新性地以媒婆角色串联全剧叙事主线,既精简了剧情脉络,又强化了川剧特有的诙谐基因。

媒婆“蒙倒两边谈,都要钻圈圈”的方言唱白与谐剧式表演,将川人的幽默特质融入剧情,让说媒这一功能性段落成为兼具叙事推进与审美趣味的亮点。这种改编并未消解封建礼教压迫的悲剧内核,反而通过市井化表达让主题,更易被当代观众接受。

剧本的文学性,在唱词与细节中得到延续与强化。“远山含笑,春水绿波映小桥”等经典唱词被完整保留,与新增的诗意表达共同构建起听觉美学体系。

在“书馆”场次的改编中,借鉴传统剧目经验,为塾师与学生增设二六板转摇板接流水板的对唱段落,将课堂对联转化为韵律化表达,既丰富了声腔层次,又呈现了师生授业的鲜活场景。

这种“减其形而存其神”的改编策略,让经典文本在紧凑的叙事节奏中焕发新生。

叙事调度中的意境营造与古今对话

导演团队以与年轻人对话为导向,在传统程式与现代审美间找到平衡。导演对全剧节奏的把控体现出当代意识:压缩过渡性场次,聚焦柳荫结拜、长亭送行、英台抗婚、化蝶飞升等核心情节,通过场景的快速转换保持叙事张力。

在“送行”一幕中,祝英台的暗示与梁山伯的憨直形成戏剧反差,“别人在忙你不忙”的双关语,在程式化表演中自然流露,让喜剧性与悲剧性形成微妙交织。

意境营造成为叙事的点睛之笔。在“柳荫结拜”场景,通过演员身段与舞台调度的配合,将“义结金兰”的仪式感,转化为视觉语言——二人从相遇到结拜的位置移动与姿态变化,配合灯光的渐次聚焦,完成从陌生到生死之交的关系递进。

对于悲剧性场景的处理,则摒弃刻意煽情。在“梁山伯病逝”段落,以极简的舞台调度,让祝英台的悲痛通过细微身段自然流露,将情感表达隐藏于程式美学之下。这种藏情于技的叙事方式,既尊重川剧的表演传统,又契合当代观众的审美期待。

在演员梯队的安排上,启用3组90后、00后青年演员担纲主演,让青春气息与角色特质形成契合。这种以青年演绎青春的调度思路,为传统剧目注入生命活力。

程式传承中的角色塑造与青春表达

青年演员群体以真诚的初心、好学上进的执着与多年沉淀的功力,完成对经典角色的当代诠释。饰演祝英台的演员在女扮男装的身份转换中,展现出扎实的行当功底:求学时的洒脱步态与书生扮相尽显俊朗,与梁山伯对唱时声腔清亮明快;恢复女装后,则通过柔缓身段与细腻眼神,传递出少女的娇羞与深情。

梁山伯的塑造则突破憨直的单一标签。在保留角色质朴特质的基础上,强化了情感的层次感:书馆中的专注、送行时的懵懂、病榻上的绝望,通过声腔力度的强弱变化与身段幅度的收放自如完成表达。

在“祝庄访友”片段中,演员以清亮的嗓音、激昂而悲情的唱腔,演绎梁山伯从期望到绝望的情绪递进,唱腔抑扬顿挫韵味十足,再配以沉重蹒跚的步法和失魂落魄的眼神,将人物的绝望与情感执念具象化,赢得阵阵掌声。这种“程式为骨、情感为魂”的表演方式,让经典角色摆脱了脸谱化诠释。

配角的表演同样可圈可点。扮演媒婆的演员以夸张而不浮夸的谐剧式表演,通过挤眉弄眼的表情与利落的身段,成为调节剧情节奏的关键;祝公远、祝母和塾师的饰演者,则以沉稳的台风与醇厚的唱腔,与青年演员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川剧艺术发展中的新老相传。

整个演员团队配合默契,在对唱、群戏等段落中实现了程式动作与情感表达的统一。

视觉重构中的写意美学与技术赋能

该剧舞美以简洁加写意为核心思路,将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融为一体。

舞台摒弃繁复装饰,在“一桌二椅”的传统框架下进行创造性转化:在“英台别家”场次中,巨大的屏风矗立其后,以视觉压迫感具象化封建家庭的束缚;“送行”场景仅以几束柳条点缀黑幕,既呼应“柳荫”剧名,又为演员表演留出充足空间。

这种以少胜多的设计理念,延续了川剧舞美的写意传统。同时,通过精准的意象选择,强化了剧情表达。

灯光设计,成为情感叙事的隐形纽带。

该剧以“写意为主、写实为辅”的风格,通过灯光的色彩与节奏传递剧情情绪:“柳荫结拜”时的暖绿色光,铺陈出自然清新的氛围,随二人结拜渐次加入的暖黄色追光聚焦人物,以光的聚拢象征关系升华;“梁山伯病逝”则采用低亮度冷蓝光搭配频闪光,模拟寒夜与心跳微弱的意象,祝英台的冷白色追光边缘刻意模糊,具象化其失神状态。

灯光与唱腔的同步起伏,创造出呼吸感,让传统舞台的静态照明转化为动态情感表达。

服装与视觉设计形成完整的美学体系。该剧设计打造的戏服以柳枝、蝴蝶为手绣元素,色彩随剧情发展从清新明媚转向深沉浓烈,实现了服装与人物心境的同步变化。

复排的《柳荫记》,以编、导、演、舞美的系统性创新,证明了传统戏曲的生命力在于守正与焕新的辩证统一。编剧对文本的精简与活化、导演对叙事的节奏把控、演员对角色的青春诠释、舞美对视觉的写意重构,共同构建起一部既符合川剧本体特质,又契合当代审美需求的经典之作。

作者简介


韦刚,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戏剧家协会会员、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