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化强国战略从顶层设计走向深耕实践,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这对双生概念如一体两翼,蓬勃发展竞速前行。未来十年,如何清醒认知并有效面对文化艺术领域的新现象与新挑战,显得尤为迫切。西南民族大学马健教授新著《文化艺术的管理逻辑》一书出版,为我们打开了文化治理的多维视角,书中真实呈现并有效回应了当前文化艺术领域的诸多急、难、险象。
汇万象、辨乱象、生气象,这条从“汇”到“辨”再到“生”的道路,是这部文丛集清晰勾勒出的直抵价值核心的学术路径。他像一只啄木鸟,把有病害的位置叨了个透。
一、逻辑为针经纬交织
《文化艺术的管理逻辑》收录的是马健教授2013至2023年间发表的55篇评论理论文章。他将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焦点问题的深度思考进行整合与再梳理,而非简单的文章辑录,最终呈现出的是一套立体的、系统化的管理方法论。书中涉及文化强国建设的区域路径、文化体制的结构性矛盾、事业与市场的价值衡量、文产体系的健全研判等多方面内容,如以《新型城镇化的文“化”之道》谈文化的化人无声、惠民富民,从《谁来分蛋糕很重要》谈国家艺术基金这块“国字头蛋糕”谁来分、怎么分和没分好该咋办,以《扶持地方画派不宜纳入发展规划》论行政力量对艺术发展规律的干预等等,案例鲜活,现象具体。
与当下许多热衷于堆砌宏大概念的研究不同,马健教授在书中展现出干练务实的学术风格。在这里他未有谈“建构”“重塑”类庞大字眼,并非轻视系统性思考,而是选择了更贴近实践本真的方式:从具体问题、实际案例和运行现象入手,运用严谨的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进行多学科剖析。我们知道,文化艺术领域常被赋予过多的光环或陷入模糊的争论,如事业与产业的调和、纯粹艺术与商业成功的矛盾等等。这部文丛集以精确的“管理逻辑”对这些领域进行祛魅,剥开表面的迷雾与情绪化争论,直指资源配置、组织运行、价值创造、绩效评估等管理学本质,揭示了看似复杂的文化现象背后,往往遵循着可分析、可理解的管理规律。
这部文丛集以逻辑为针,现象为线,见微知著,经纬交织。
二、架桥于业破解困局
“事业滋养产业,产业反哺事业”。在文化治理体系中,如何打通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连接通道,始终存在跨域统揽的难点。马健教授很早关注到“架桥”的重要性。2015年他在《文化产业监管政策需设“缓冲期”》中敏锐关注到文化企业面临的政策性风险,提出当监管政策缺少法律依据,政策波动带来投资焦虑,政策“硬着陆”影响企业生产销售计划时,文化企业的生存将面临难以预料的冲击。因此他提出文化产业监管政策的出台要多方参与、透明合法,政策的执行要缓冲消化、减少损失。同年的《国有画院的改革逻辑》中,回溯了国有画院的历史角色和主要任务,从优化资源配置、盘活文化资产和规范市场运作三个方面,回应了国有画院为何改革和如何改革的问题,点透了“穷庙富和尚”“体制内个体户”的典型。
延续马健教授的思路,我们深知事业与市场的良性互动需要通过有效的监督管理来实现。当下管理中存在“楚河汉界”式的割裂思维,有管理者忽视市场规律,谈“商”色变,有的过度迎合,丧失文化引领的主动权,增加了文化价值的传播风险。因此,监管者需不断加深对文产运行规律的认识,激发文企的市场活力,引导文艺创作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试想,管理者如同文艺百花园中的“园丁”,若看到花开萎靡就猛施肥料,看到土里有虫就急着洒药,这园里的生态恐怕就要失衡了。
书中探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文章还有很多,为文化艺术管理者架起了事业与产业间的同心桥,以此共筑为人民而绽放的“文艺百花园”。
三、棱镜观人透视生态
《文化艺术的管理逻辑》似一面镜子,照见了文化艺术领域的多类角色。如《美术评论的时代需求与有效供给》《书法之“名”与作品定价》《大互联时代的策展新思维》等,画家、评论家、书法家、策展人,他除了将行业常见角色的新际遇与我们探讨,也有一些是新兴角色或者说不太容易归类的角色。如《文化人才政策的“三重三轻”问题与文创家群体的“有实无名”现象》中提到的“文创家群体”。文章直言不讳文化人才政策中“重文艺创作人才,轻文化管理人才”“重理论奖项荣誉,轻实际工作业绩”“重文化名家大师,轻偏才奇才怪才”的“三重三轻”问题。
这个问题很有现实意义,涉及文化人才评价体系的深层次矛盾。当创作人才对应可量化的作品产出,管理人才的跨界整合价值如何纳入统计报表?我想这是一场“显性角色”与“隐性角色”的PK。创作人才的成果通常直接可见,更容易被公众和政策制定者感知。而文化管理人才的贡献是隐性的、支撑性的,体现在资源整合、项目运作、市场开拓、团队管理、机构运营等方面,其价值往往被作品的光环所掩盖。许多优秀的文化项目操盘手、文创企业经营者(即“文创家”)虽然实际推动了文化发展,却因政策焦点不在其领域而难以获得官方认可的资源如资金、荣誉和政策倾斜,成为“无名英雄”。“三重三轻”问题深刻揭示了当前文化人才政策在导向、评价和覆盖面上存在的结构性偏差,是导致“文创家群体”等新兴或非主流文化人才“有实无名”的关键原因。
“重创作、轻管理”是传统艺术观念的延续,认为文化价值的核心在于创作本身,管理只是辅助性工作。而政策制定往往沿袭历史惯性,以往对创作人才的扶持体系更为成熟,对管理人才的认识和培养体系相对滞后。这本书似多棱镜,为我们照见了文化生态的复杂性、人才构成的多样性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的长远需求。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推出的歌曲《啄木鸟之歌》中唱道“眼神如电、嘴喙如锥”“妙声鸣林、佳音响壑”,恰可用来形容这部新著的学术品格。马健教授的研究如同文化生态中的啄木鸟,以敏锐的洞察力剖析管理逻辑,以尖锐的问题意识叩击实践痛点。在文化强国建设的征程中,我们既需要高瞻远瞩的战略规划,也需要脚踏实地的管理方法。《文化艺术的管理逻辑》为我们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的思想资源,让文化发展中的每位参与者视线更加清晰,也为构建中国特色文化治理体系贡献了智识力量。
(《文化艺术的管理逻辑》,马健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25年5月)
作者简介:
崔念晗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四川省文联园区工作协调推进小组办公室党支部原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