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梦如 付蒽淇
2025年9月3日,长安街的晨光穿透薄雾,将天安门城楼的琉璃瓦染成一片金色。当第一枚礼炮划破天际,整座城市屏息凝神——这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阅兵式,不仅是国力的展示,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钢铁洪流中,士兵们的眼神如星辰般明亮,他们的步伐铿锵如历史回响,将信仰的力量镌刻在每一寸土地上。
一、凝视的眼神:穿透时空的对话
在徒步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的瞬间,一个年轻士兵的目光越过观礼台,直直投向虚空。那目光中,分明映着八十年前某位扛着土枪的祖辈——两代军人隔着硝烟弥漫的时空长廊遥遥对视,眉宇间的倔强如出一辙。枪刺在阳光下折射出冷冽的寒光,仿佛刺穿了时间的壁垒,将过去与当下焊接成一体。这种凝视,是历史的传承,更是信仰的接力。
观礼台上,几位耄耋老兵的眼角泛着泪光。他们胸前的勋章沉甸甸地压着褪色的军装,浑浊的目光穿透钢铁洪流,落在更远也更寂静的某处。那里站着他们永远年轻的弟兄,那里有遍地燃烧的山河。当年轻士兵的步伐与八十年前的枪炮声重叠,历史的伤痕与今日的荣耀在空气中碰撞,迸发出震撼灵魂的力量。
这种凝视,是军人特有的语言。它不需要言语,却胜过千言万语。在装备方阵通过时,一个坦克手透过观察窗向外张望,他的眼神与人群中某位老人的目光短暂交汇。那一刻,八十年前的冲锋号与今日的引擎轰鸣在空气中交织,形成一种超越时空的和鸣。
二、钢铁的信念:从泥泞到挺拔的蜕变
仪仗队的肩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年轻男女的身形标致得如同画报上的剪影。他们足下的军靴踩着同一脉节奏踏过金水桥,桥下的水流无声,那是昔日血泪沉淀后的平静。当他们的身影映在琉璃瓦上,晃动着成为行走的镜子,映照出中华民族从屈身到挺拔的艰辛历程。
陆军方队的士兵们步履铿锵,枪刺劈下时挑起清露般的寒光。听说,他们在演练时心中想着前代浴血的战士。两代军人,隔着八十载风雨,目光在一瞬间相逢重叠。时代更迭,兵戈已迥异,但筋骨里的倔强、血脉中的勇毅却悄然延续,如同沉在河底的卵石,被光阴磨砺得更加坚硬光润。
这种信念的传承,在细节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一个方阵中的士兵在行进间微微调整枪带,这个动作与八十年前某张老照片中的姿势惊人相似。当新型导弹车缓缓驶过,车上的年轻操作手握紧操纵杆,他的手指关节因用力而发白——这姿势,与抗战时期地雷战中战士拉弦的动作如出一辙。信念,就这样在不经意间完成代际传递。
三、眼里的光芒:和平年代的铁血担当
在装备方阵中,一个女兵的眼神格外明亮。她操作着新型无人作战设备,手指在控制屏上快速滑动。当镜头扫过时,她下意识挺直腰板,眼中闪过一丝骄傲。这种光芒,源于对技术的掌握,更源于对使命的认知——在信息化战争时代,守护和平需要更高的智慧与更精的专业。
士兵的眼神深处,更蕴藏着集体信念的深沉经纬。观礼台上,一位老兵伸出手颤颤擦拭眼角,湿润眼中的光彩与广场上猎猎飞扬的红旗交织重叠。阅兵方阵经过瞬间,我近距离清晰地捕捉到,无数年轻士兵眼里瞬间闪现的亮光和刹那收缩的瞳孔——这便是一个生命个体被宏大理想骤然照亮时的本能反应。这光芒不仅源自历史积淀的荣光,更来自心中那份滚烫的信仰与担当。
那目光是一种专注的执守,又如幽深而坚定的海流。我仿佛看见,他们眼中折射出的不只是眼前厚重的钢枪,还有身后无数屏障之下的万家灯火,以及远处疆域之上每一寸土地的轮廓。那瞳孔深处闪烁着的,是千千万万个个体意志熔铸而成的集体灵魂;当无数目光汇聚为一股穿透一切的意志洪流,便凝聚成了支撑国家巍然屹立的脊梁。
阅兵队伍中那束束目光所闪耀的信念光芒,核心要义乃在于保卫和平的执着誓言。士兵们并非冰冷兵器,更是和平尊严的守护者。他们紧握钢枪的双手,托起的既是国家尊严与主权,也承载着人民期盼安宁生活的庄严承诺。他们眼中之光,与千家万户灯下安逸笑容形成一种深沉而默契的对照:这光芒守护着和平年代里细水长流的日常温度。
观礼台一侧,几位外国使节频频点头。他们注意到,中国军人的眼神中既有钢铁般的坚毅,又不失人文的温度。当一个方阵通过时,领队军官突然下令:"向两侧观众敬礼!"刹那间,千百双眼睛同时转向人群,微笑中带着真诚。这种光芒,打破了"威武之师"的刻板印象,展现出一支文明之师的真正内涵。
四、神圣的本质:超越仪式的精神传承
神圣光环并非仅维系遥不可及的宏大象征之上;士兵眼神所显现的光辉,恰恰成为了这神圣性得以存续并深化的关键节点。在万众瞩目之下,整齐划一的方阵行进不仅是国家意志的完美展现,更是内在精神的外化符号。士兵们眼神中的坚毅与信念,便成为具体而微的国家精神象征物——这就如同博物馆中陈列汉代宝剑所透射出来的历史之光晕,士兵眼中之光正是“正在发生的文物”,是鲜活流动的民族精神载体。
士兵的眼神里,承载着浩荡历史汇流而成的深度,也映射着未来时代跃向的维度。当观礼者凝神注目队列行进的身影之时,士兵眼中的光芒也穿越人群,映照于每一位观礼百姓的瞳孔深处,默默完成着神圣性的彼此传递与彼此确认。
当万众屏息注目于士兵眼中那份坚毅之光时,实际上士兵眼中的光也如同镜面般映照回来,照见了我们每个人内心的信仰与期盼——人民心底流淌而来的敬畏与信任,亦如无穷光芒悄然回馈给士兵,使得神圣性在双向交流中得以永恒循环。神圣性在如此相互注视之间悄然生长,根须遍布华夏大地,生生不息。
阅兵走过的正步,是光在时间刻度之上郑重雕刻的印记。士兵眼中灼灼之光,唤醒了我们沉睡深处的记忆,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精神桥梁。神圣性正诞生于这目光交织而成的网络——当亿万人民注视着士兵眼中那份守护一切的信念光芒,士兵亦于注目之中承接住整个民族的郑重托付。神圣便在此刻显形,带着穿越时间的韧度沉淀于大地深处。士兵眼中之光亮不仅是迈向未来的火把,更是我们自身信念坐标的永恒刻度——不但照亮了民族集体魂魄的轮廓,也悄然点燃每一位公民内心的光焰。
当最后一支方阵消失在长安街尽头,礼炮的余音仍在空中回荡。这场阅兵的神圣性,不在于展示了多少先进武器,也不在于队列多么整齐划一,而在于它唤醒了一个民族集体记忆中的精神基因。士兵们的眼神、步伐、姿态,构成了一部活态的历史教科书,向世界宣告:中国军人从未忘记从何而来,更清楚将向何而去。
这种神圣性,还体现在对和平的坚守上。当新型战略武器亮相时,解说员特意强调:"这些装备不是为了威胁谁,而是为了确保永远不需要使用它们。"这句话,与八十年前"铸剑为犁"的誓言遥相呼应,揭示了中国军人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刻理解。
2025年的阅兵式,终将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但士兵们眼神中的光芒、步伐中的信念、脊梁中的坚毅,将永远镌刻在民族记忆的丰碑上。他们用行动证明:真正的神圣性,不在于仪式的庄严,而在于对信仰的永恒坚守;不在于装备的先进,而在于对和平的赤诚守护。当未来的某一天,历史的尘埃再次扬起,这些眼神、这些步伐、这些光芒,仍将是指引我们前行的最亮星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军人正以这样的姿态告诉世界: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我们展示力量,不是为了威胁他人,而是为了捍卫正义的底线。这,就是2025年阅兵式最深刻的神圣性所在。
(本文系四川大学第11期教改工程研究项目《融入文艺评论实践的舞蹈基本功课堂教学改革探索》践习成果,项目编号:SCU11359 )
作者简介:
宋梦如、付蒽淇系四川大学艺术学院2024级舞蹈表演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