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湘洁 沙陈贝妮 李越
钟鼓喤喤,磬筦将将1 。昔年季札观乐而知政,今朝阅兵听声而见国魂。礼乐旌旗,奏
响国家富强——不仅是常规的军事仪式,更是一场依托精密时间叙事而展开的现代礼乐展演, 也在历史礼乐的现代转化中,完成了民族精神的史诗性表达,将历史、政治与艺术凝结于分 秒之间,不仅构筑出庄严的典礼节奏,更在青年群体心中镌刻下深刻的美育印记,实现了从 “乐与政通 ”到“乐以教化 ”的功能演进。
一、声象相生,乐与政通
声与象彼此共生,共筑雄浑审美意境。荀子在《乐论》中指出:“声乐之象: ⿎⼤丽,
钟统实,磬廉制,竽笙箫和,筦籥发猛,埙箎翁博,瑟易良,琴妇好。”2不同乐器拟象万千,
或喻天地,或状万物。这一声象相生的理念深受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影响。九三阅兵里所选用的曲目,恰好延续了这一古老的智慧。听《在太行山上》的旋律,似乎能看到见太行山峦与抗战烽火;听《分列式进行曲》,仿佛可见军容严整、气势雄浑的模样;听《钢铁洪流进行曲》嘹亮的铜管声,仿佛看见整齐军队的装备锋芒 。这些旋律不仅作用于听觉,更在人们的 心灵中勾勒出万里江山与军人魂魄。
传统乐政在当代语境中重获生命力。儒家强调礼、乐在政治中的重要作用,将礼乐与行 政并列,认为乐与政在内涵上是相通的,恰如《乐记•乐本》记载:“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
以知政,而治道备矣。”3政治格局、社会风尚、乐舞,三者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的。崇尚、流行什
么乐舞,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反映当时的政治及社会风气。而《乐记》中同样提及类似的观点 “乐者,通伦理者也 ”,古代通过音乐考察政治兴衰与国家运势,今日阅兵曲同样承担了这 一功能,通过音乐展示国家实力与军队风貌,传递执政理念。《请你检阅》 由弱及强的声效 设计,宛如一支军队走过往昔、奔赴未来,恰是“审乐以知政 ”古典观念的现代演绎方式。 每首曲目的演奏时机也契合古礼——领导人检阅时《检阅号角》庄重又亲和,分列式中《分 列式进行曲》节奏明朗且气势雄浑,体现出“声 ”与仪式的深度融合。二十九支乐曲犹如连续展开的画卷,构成一部声画结合的史诗,呈现出从困苦岁月到强大军旅的宏伟历程。这 些音乐除了强化阅兵仪式的现场效果外,还借由媒体传向世界各个角落,实现“声闻于天 ”的传播效果, 让全球观众不仅目睹中国军队的威武阵容,更从中感知其文明与和平之师的内在品质,这一以声塑形、借乐传意的方式,无疑是对古代乐政思想的创新性继承。
二、匠心独具,时序和谐
时间符号凭借象征表达延续礼乐传统。《乐记》谓: “乐由天作,礼以地制 ”4 ,强调礼乐是秩序与和谐相统一的整体。此次阅兵在时间规划上呈现的高度体系化架构,可认为是该古典理念的当代延续,以八十周年作为仪式时长的基本参照,呼应抗战胜利的历史纵深维度,奠定宏大肃穆的情感基调;千人乐团划分为十四个排面,并非仅仅是形式上的排列,而是借助空间结构来隐喻时间历程 ——象征十四年抗战的艰辛岁月,使抽象历史变得可感可触;八十名号手一齐吹响礼号,其 声音作为一种穿越时间、空间的媒介,在仪式起始就唤醒了集体记忆,构建追念与敬仰的仪式氛围。 当阅兵接近尾声时《歌唱祖国》奏响,伴随着八万只和平鸽放飞,依靠数字“八 ”在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 圆满、吉祥的传统文化象征,与八十周年形成数字闭环,为仪式赋予了和平与希望的美好寓意。 此时,音乐已冲破了伴奏功能的束缚,成为了情感的激发源、精神的引领者,成为了情感聚合与精神深化的催化剂,这种对时间符号的重视,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乐治国 ”的思想。
音乐设计过程里的时间策略传达精神力量。每支乐曲的启用时机、持续时间与节奏态势,皆 承载明确的叙事意图与精神寓意,构成一套严密的“时间编码系统 ”。暖场环节占时八分钟, 四首歌曲按抗战历程顺序依次呈现,这八分钟恰似一段浓缩的历史诉说,也是一次精心筹备的美育导 入。《松花江上》作为历史起点,被设置为暖场环节的第一首歌曲,其创作于 1936 年“九 一八 ”时期,抗日战争的初始阶段,与阅兵主旨高度契合。编曲有意淡化原曲的悲情色彩,着重突出呼唤与抗争的情绪——符合儒家“哀而不伤 ”的美学原则,它标志着从苦难过渡至觉醒的时 间起点,为后续的仪式构筑了“铭记历史、奋发向前 ”的情绪脉络。战旗方队与陆上作战群 亮相时响起的《钢铁洪流进行曲》,原为 2/4 拍、每分钟 90 步,青年作曲家李旭昊有意将 步速降低至每分钟 88 步。这一在物理时间上的细微调整,实际上是美学和精神的双重考量—— 速度稍缓反而增强了行进的稳重感与磅礴气势,通过节奏延迟象征积蓄的力量与威严,准确 契合主持词中“战旗烈烈,铁流滚滚 ”的视觉意象,塑造出沉稳又不可撼动的国家形象。持续三分多 钟的演奏,配合上战旗方队引领装备方队七个作战群亮相,其视听统一的震撼效果直击观众 心灵,凸显出军队坚不可摧的力量与意志,此种体验跨越了普通感官的层级,上升为对国家实力 的审美体悟与精神认同。今年新作出的新曲《无人智胜进行曲》则采用规整的4/4 拍鼓点,专为契合无人 作战装备的科技属性而设计。创作者李旭昊直言此曲重科技感、神秘感,4/4 拍的音乐节奏充分表达出现代战争对于精准二字的追求,在时间序列中标注出军队面向未来的战略转型。它与《钢铁洪流进行曲》所代表的传统力量形态形成叙事上的对照与延展,两支曲子共同呈现出 一支既含历史底蕴又有未来导向的现代化军队形象。在融入传统礼乐元素的同时,融入现 代时序特色, 以军乐为骨、历史为魂、数字为脉,构建出了一场多维度的“ 中国式声景 ”。
三、以美育人,乐以教化
阅兵音乐传递的庄重力量与和平愿景,与当代青年心中的国家自豪感、自身责任认知 产生共鸣,印证了古代“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的思想——音乐不仅可以反映时代精神, 更参与凝聚社会价值共识;这种共振,正是在“乐教 ”功能中所追求的“移风易俗,莫善于 乐 ”5的效果——通过美的形式,陶冶性情、塑造人格、凝聚共识。
自《乐记》提出“乐通伦理 ”之论,直到孔子倡导“成于乐 ”,中国传统礼乐文化始终重视艺 术对道德与人格的教化功能。这场以时间为主轴的音乐视觉盛宴,核心方向是实现“乐教 ” 在现代语境下的功能重构——即以美感教育涵化人心,实现美的熏陶与精神的塑造,尤其对 青年一代产生深层次的影响。仪式中的曲目都将成为青年集体记忆的核心锚点,那些由音乐强化的 特定时间节点,会成为青年一代集体记忆的显著标志。如《钢铁洪流进行曲》再奏响,旋律重 听又会激活脑海中阅兵场景的视觉画面,战旗方队威武稳重的行进状态、杨靖宇支队战旗特 写镜头带来的复杂心情,曾经的记忆都会在瞬时间被唤醒;《保卫黄河》“风在吼,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 ”再唱响,紧凑节奏营造出的紧迫氛围,让青年们瞬间忆起先辈们为了民族独立 和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的歌词再唱响,脑 海中将会绘出太行山上的人们前仆后继、奋起抵抗的图景。由此便形成了稳固持久的文化情 感纽带,成功实现美育效果的延续。
青年群体借助仪式里的特定时刻:例如国歌奏响时的肃静、进行曲中方队行进的 震撼瞬间,获得一种具体的历史参与感,全身心的去体悟历史的分量;恢弘的合唱、翱翔的白鸽与 盛大的场面共同营造出极具感染力的“美育瞬间 ”,这一瞬间集中传递出的和平、希望与爱国 主义主题,能够触及内心最深处。他们通过直播与社交媒体积极参与,不再是 被动观看者,而是这场盛大仪式的共同建构与体验主体,这种体验打破了文本学习的疏离局面, 在音乐的旋律与节奏中,步入了一种更具有穿透力的“美育时间 ”。在国歌奏响之际肃立、在钢铁 洪流中感受巨大力量、在白鸽展翅翱翔时心生向往——这些被时间锚定的瞬间汇成强大的精神激荡, 唤醒的是文化血脉中的爱国意识、历史责任感与和平信念。这正是当下“乐教 ”的核心体 现: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在礼乐文化的时代化中完成一代人精神的淬炼与共鸣。
结语:
我们通过耳朵“看见 ”了国家的强盛,通过音乐“触摸 ”到了军队的魂魄,阅兵音乐的5“可视化 ”实践,在历史故事与现代仪式的交汇中烙下深刻的时间印记,也在青年一代的精 神世界中实现了从审美感染到价值认同的跨越,完成了从视觉震撼到精神认同的“共振 ”过 程,彰显了“乐教 ”理念在当代持续的生命力,也将历史、国家意志、民族情感与艺术形式融 为一体,构建出了一个沉浸且极具震撼力的美育时空。
注释:
1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北京:中华书局,1991,第 1007 页。
2 [战国]荀况撰,[清]王先谦集解:《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第 382 页。
3 [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第 988 页。
4 [清]孙希旦撰,《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第 988 页。
5 胡平生译注:《孝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第 45 页。
(本文系四川大学第11期教改工程研究项目《融入文艺评论实践的舞蹈基本功课堂教学改革探索》践习成果,项目编号:SCU11359)
作者简介 :
母湘洁、沙陈贝妮、李越,系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2024 级舞蹈表演专业学生。
上一篇:
暂无上一条下一篇:
钢铁洪流中的信仰之光:观九三阅兵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