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在川江流域的抗战英雄——读冰春抗战小说《战将》《川江东逝水》
作者:王应槐    来源:中国图书评论    发布日期:2025-11-03

王应槐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聆听着慷慨激越的抗战之歌,禁不住热血沸腾。此刻,站在四川泸州长江之畔,凝望着浩荡奔流的江水,在浪花迸溅中,我想起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那一场壮怀激烈、燃烧在川江流域的蓬勃高昂的抗战烽火。

这种强烈的生命感和昂扬的家国情怀,源于作家冰春先后创作的长篇革命历史小说《战将》和《川江东逝水》,其中所蕴含的恢宏的抗战气势,震撼着我们心灵深处的热血歌唱。

《川江东逝水》,冰春著

四川民族出版社,2024年4月


抗战期间,作为中国大后方的泸州,一面承受着日寇飞机无休无止的大轰炸、日伪间谍的各种暗杀破坏,一面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活动,如捐款献物、抢修飞机场和川滇公路、川江大抢运、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等,同时组织12万人参加抗战,5万人直接奔赴枪林弹雨的战场,以血肉之躯保家卫国。

回望历史,燃烧在川江流域的抗战烽火,深深地感动着作者。为致敬革命先辈、弘扬抗战精神,冰春经过长久酝酿准备,满怀激情,创作了《战将》一书。该书一经出版,好评如潮。这部作品于2014年获四川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又于2025年2月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云听”连播,至今收听量达130万+。

《战将》之所以赢得广大读者的青睐,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在于其独辟蹊径,在满含审美意蕴之中,精心描绘了抗战英雄邓光达的感人形象。

作者格局高远。他立足川江流域,心怀整个中国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抗战,将其所塑造的主人公邓光达,置身于国家、民族命运的宏大历史背景中。与之相应,他以史诗性的叙事笔法,大开大合,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邓光达在抗日战争峥嵘岁月中的血性英姿。比如:1932年1月率领敢死队参加淞沪抗战;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奉八路军一二九师之命前往太行山,率队积极参加晋冀豫根据地的建设;1940年8月率部参加“百团大战”,并机智勇敢地粉碎日军多次疯狂的“扫荡”,奇袭日军的化学部队和机场,采取各种方式袭扰和打击日军,屡立战功。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中,邓光达怀着百折不挠、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奋勇杀敌,让敌伪闻风丧胆。他也从文质彬彬的青年知识分子成长为勇往直前的一代名将。

邓光达的性格也是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因奔腾不息的长江的养育,具有“泸州崽儿刚烈倔强的性格”,认准了的事特别是在家国大事面前,勇于担当;又因泸州山川秀丽,在宛如水乡江南一般的环境中长大的他,其性格中糅进了一份婉约柔情。文武双全的邓光达,既能在炮火连天的抗日战场上,英勇斩敌于马下,又能在爱情生活中真情缱绻,充满了浪漫的情怀。他对生活、对抗战胜利满怀信心。其在烽火闲暇中写下的《立春》一诗,真实地表达了他的这种心境:


和立春相拥

我们期待着燕子奋飞

那是春天的灵魂

她将穿越流岚紫光云霞

她将搏击冷风寒流料峭

她将消灭很多虫豸

她将让春天的雨露洒满大地

当燕子的暖巢修葺一新

就是阳光灿烂春暖花开的情景


泸州历史文化悠久,民风淳朴,交通发达,商贾云集,自古有“西南通衢”之称。作者紧扣泸州这一地域特征,以其时的抗战场景和特有的地域文化,烘托渲染邓光达的英雄形象。比如:川南师范学堂、立石镇、云锦镇、泸州电报局、库房街、龙透关等当地人耳熟能详的地名,以及“绝不拉稀摆带”、月亮坝里耍大刀——明砍(侃)、一尾糖醋鱼、喝泸州老窖等泸州人特有的生活习俗,同时伴以精妙的文学描写,如:“夏天来了。河水丰盈,满山遍野的青枝绿叶经历了战火硝烟的洗礼,又茁壮成长起来。”“一个鸟儿啼叫,旭日东升的初冬清晨,邓光达悄无声息地潜伏在一棵老皂角树上。”“邓光达喜滋滋地忍不住吼了一嗓子:‘喝了泸州酒,杀了鬼子头!’”多层次、多视角的描绘,有力地刻画了邓光达的生动形象。

作者对故乡深切的挚爱和挥之不去的英雄情结,在对英雄形象的书写中,自觉地融入了自己强烈的生命意识和浓郁的家国情怀,使得抗战英雄邓光达的形象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丰满感人。

《战将》出版后,对于抗战英雄的歌颂,作者意犹未尽。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那些拼将热血洒疆场的抗战将士,特别是300万川军出川抗战的英勇壮举,让冰春夜不能寐。为此,他又创作了《战将》的姊妹篇《川江东逝水》,全景式地描写了川江流域蓬蓬勃勃的抗战烽火。为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云听”团队,经过紧锣密鼓录制的长篇小说连播《川江东逝水》,即将上线独家首播。

《川江东逝水》以抗战大后方川江重镇泸城(泸州)为背景,聚焦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全面抗战。故事围绕四川泸城境内的化学研究所及化学兵工厂展开,描绘了以肖仲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民众,面对日寇的空中轰炸、地面袭击以及潜伏特务汉奸的破坏,为保卫内迁至此的中国核心化学军工力量——第二十三化学兵工厂、应用化学研究所、防化学兵试验基地及其专家科学家,展开的一场关乎民族工业生死存亡的激战。他们成功地守护了抗战化学军工的血脉,谱写了一曲为民族解放、独立与复兴而前赴后继、不畏牺牲的英雄赞歌。

小说特色鲜明,在艺术表现上,以革命现实主义的笔法,在抗战后方复杂纷纭的典型环境中,通过中国式的大众化审美表达方式、细腻生动的文学语言和独特而浓郁的地域文化等,浓墨重彩地创作出一幅令人感动的泸州抗战的历史图画。作者深知,作为一部红色小说,其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对主人公革命形象的刻画。为此,他设置了激烈的矛盾冲突、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如日军大轰炸、挂红灯笼预警、日伪的刺杀与反刺杀、地下党组织与国民党的既联合又斗争、震撼人心的抗日晨呼等。作品还用对比铺垫的手法,在揭示国民党特务头子叶云翔的虚伪并阴险和日伪汉奸汪洪、张仁礼、贾守正等的狡猾与凶残的同时,成功地塑造了肖仲义、陈勤勤、钱剑飞等抗战英雄的光辉形象。让他们与《战将》中的英雄邓光达一起,屹立在波涛汹涌的川江流域,熠熠生辉,光彩照人。

毋庸讳言,这是作者深度发掘相关史料而创作的中国第一部反映抗战时期中国化学军工题材的长篇小说,有着积极的文学和现实意义。

作者通过《战将》与《川江东逝水》两书,将炮火连天的抗战前线与艰苦斗争的抗战后方融为一体,一“前”一“后”,共同描绘出一部壮丽的抗战英雄谱,深刻揭示了全民抗战的磅礴力量,以及抗战之所以取得全面胜利的精神源泉,充分展示了巴蜀儿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特别要指出的是,作者从富有地域特色的典型环境出发,用这两部抗战小说以点带面,从川江流域蓬蓬勃勃的抗战烽火,折射出全国轰轰烈烈的抗战热潮,并以奔腾不息、锲而不舍的川江之水,寓意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面对邓光达、肖仲义等英雄群像,我们深感:要永远铭记这些抗战英雄,学习他们不屈不挠、永不言败的革命精神,自强不息,勇毅前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