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善珍
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凝聚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包含了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念。抗日谍战历史长篇小说《川江东逝水》以第二次国共合作全面抗战为背景,以川南重镇泸城为中心,围绕着保卫内迁来川的中国仅有的第二十三化学兵工厂、应用化学研究所、防化学兵试验基地展开。日本军部企图对“三化”和相关科学家实施破坏、暗杀,企图使中国的抗日化学军工全面瘫痪。在这场保卫与破坏的斗争中,共产党、国民党同阴险狡诈的日谍进行了明里暗里的生死搏杀。以肖仲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民族解放和独立,展现出前赴后继、不畏牺牲、英勇奋斗的抗战精神。

《川江东逝水》讲述的抗战故事在川南重镇泸城展开,先来看泸城独特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
这是1938年泸城冬日里一个难得的晴天。“大划子来啦!大划子来啦!……”卖白糕、黄粑、馒头、花卷、煮鸡蛋的,挑着担子卖豆腐脑、担担面、抄手的,一股脑儿占满了轮船码头岸上石梯尽头的空地……东门口码头的空气仿佛都在这片热切的嘈杂声中退去了寒意。
春分前夕,春风早已吹绿了川江两岸,泸城大地一派葱茏。
春节临近了,尽管是战时,抗战大后方的腹地、“川南鱼米之乡”泸城,物价虽比去年翻倍,但当地的家家户户和许多为避战祸涌入泸城的人家,还是将积攒下来的货币用来置办年货,还有什么泡糯米、拍醪糟、做黄粑、推汤圆粑粑啦,用松柏枝熏腊肉、香肠啦,腌制猪排、猪肚、猪心、猪舌、鸡、鸭、鱼、兔啦,烟熏鲫鱼啦……
小说对泸城的地理环境、美丽景色,对长沱两江边上各个码头的繁忙状况,对泸城嘈杂忙碌的日常生活场景、过年时的风俗习惯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原汁原味地展现了特定时代泸城的历史地理、文化传统、人文景观、民情风俗等。小说中还融入了泸城的地域元素,如“馆驿嘴、铜店街、罗汉场、钟鼓楼、白塔寺、沱江浮桥”等特有的地名和建筑,“扎墙子(捧场)、冲壳子(聊天)”等方言俚语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地域文化内涵,凸显了泸城地域文化特色。
在抗战的背景下,美丽的川江风光、充满烟火气的市井生活与“日军对泸城的大轰炸、挂红灯笼预警、抗日晨呼、抗日游行”等历史事件交织在一起,被残酷的战争场面摧毁得支离破碎。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精彩情节将抗战精神和泸城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糅合在一起。另外,泸城人在抗战时期所面临的艰难环境,以及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为泸城的地域文化添加了抗战精神的内容,丰富了地域文化的内涵,使抗战精神成为泸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川江东逝水》刻画了肖仲义等中共地下党员形象,以及吴钦烈等化学军工将军的赤诚与无畏。同时,他们又有泸城人特有的风骨和气质,有泸城人潇洒豁达、大气豪爽、自由随性、坚忍不拔等特殊个性。他们中的典型代表是小说的主人公肖仲义,一名成熟而优秀的特工。他在小说中的公开身份是国民党军统“川江保卫行动”泸城组副组长,实则是潜伏在军统的中共地下党员。他具备非凡的智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在复杂的局势中能够迅速分析和判断情况,善于运用智慧解决面临的紧急情况。他的形象展现了抗战时期共产党人的抗战精神,又体现了泸城人的英勇无畏和聪明机敏。
主人公的性格特质来自地域文化的滋养。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泸城的码头文化、川江文化、诗酒文化。码头上、烈日下、风雨中的辛勤劳作,繁忙的水运和通达的信息铸就了泸城人吃苦耐劳、勇敢坚毅的品质、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精神。长沱两江气势磅礴,波澜壮阔。两江之畔,风景如画,美酒相伴,果香四溢,滋养了泸城人的心灵。他们心态乐观,善于发现、享受生活中的美好和乐趣。江边的渔舟唱晚、荔枝林下的欢声笑语,都展现了泸城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泸城人热情好客,真诚大方。他们不斤斤计较,不拘小节,以一种洒脱的姿态面对起起落落的人生。在酒桌上,泸城人更是尽显豪爽之气。他们不被功名利禄所束缚,像川江水一样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这样的地域文化养育出来的泸城人就是滚滚向前的川江水,带着冲破崇山峻岭的强大气势,用生命和鲜血去抗击日本的侵略,去捍卫自己的祖国和家园,去保卫自己的美好生活。泸城人在惊心动魄的抗日斗争中所展示的精神品质,是融入地域文化的抗战精神。肖仲义身上的爱国情怀、英雄气质、智勇双全、潇洒豁达等特质,体现了小说将抗战精神和地域文化结合在一起的创作特色,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抗战历史和泸城的独特魅力,增强了读者对历史的敬畏和对地域文化的认同,也激励着人们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推动地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总之,这是一部抗战精神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上乘之作,填补了泸州抗日谍战历史小说的空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