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新声·新图景——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钢琴决赛音乐会析评
作者:韩三萌    来源:川观新闻    发布日期:2025-11-11

韩三萌

作为中国音乐界最具权威性的综合性专业大奖,金钟奖的每一次鸣响,不仅是对阶段性艺术成就的检阅,更是一面折射中国音乐教育、审美流变与未来走向的棱镜。其中,竞争尤为激烈的钢琴组赛事,更是焦点中的焦点。

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钢琴组从半决赛的18位佼佼者,到决赛8强的对决,再到最终5席的尘埃落定,这场赛事呈现的,远不只是名次的更迭,而是一幅关于中国钢琴艺术在传承中裂变、于砥砺中新生的生动图景。

技艺的突破与审美维度的拓展

本届金钟奖钢琴组的竞争,首先彰显了中国新一代钢琴家的技术基底。

进入半决赛的选手,如王治权、孙榆桐、祁特、吴君麟等,无一不是经过国内外顶尖音乐学院系统训练、身经百战的青年才俊。他们对指尖的把控、复杂和声的层次构建、声场控制以及对大型作品结构的驾驭能力,均已达到相当的水准。技术,对于这一层次的演奏者而言,已不再是需要逾越的障碍,而是表达音乐的基石。

当技术壁垒被普遍跨越,评判的天平便自然而然地倾向于音乐内涵的挖掘与个性表达。最终获奖的孙榆桐、祁特、吴君麟、沈周慧、韩寒北,在这更高维度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他们的演奏,展现了超越年龄的音乐成熟度,不再满足于对乐谱的复刻,而是致力于构建个性的音响世界,传递情感体验与哲学思考。

从赛场表现来看,孙榆桐的折桂,其意义或许在于他对音乐作品中戏剧性与抒情性的平衡。他的演奏线条清晰,结构感强,能在宏大的叙事中不失细腻的笔触,现场听感几乎没有瑕疵,赛后听众反馈强烈,展现出兼具力量与控制力的美学。祁特的演绎,则可能以其音乐素养和风格把握见长,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作品的洞察和呈现。其中,俄派作品的演绎与诠释更为突出,期望他可以继续向俄罗斯柴赛等大型国际赛事继续冲击,彰显实力,再创佳绩。吴君麟的才华,或许体现在他的音乐思维和舞台表现上,为经典作品注入新鲜的活力。沈周慧与韩寒北,以其各自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赢得评委的认可。

这5位获奖者,代表了5种不同的艺术个性。他们的成功,印证了一个趋势:中国钢琴演奏的艺术标准,正从“如何弹得好”向“如何弹得与众不同且富有说服力”深化和拓展。

选曲的博弈与时代精神的映照

金钟奖的赛场,亦是观察当下中国钢琴界学术风向与审美趣味的窗口。选手的选曲,既是对个人能力的展示,也是一种策略性的博弈,更无形中反映了时代的艺术偏好。

从半决赛到决赛,我们能看到一条清晰的选曲脉络:经典德奥作品(如贝多芬、勃拉姆斯、舒曼)的扎实诠释,与浪漫主义至近现代炫技性文献(如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的激情碰撞并存。这体现了中国钢琴教育体系一贯强调的全面性——既要深入古典精神的堂奥,又需具备驾驭高难度技巧的能力。

同时,复赛还要求选手必须弹奏一首中国作品,这也是中国音乐金钟奖的特有要求,此项要求无疑对提升中国钢琴作品的演绎高度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比赛中,选手将高难度和深刻内涵的中国作品,融入自身的音乐理解,将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与演奏诠释结合,将其对中国文化的表达,以音响建构综合呈现,既展现了文化自觉,也使金钟奖的舞台更具民族特色和文化深度。这背后,是文化自信在艺术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年轻艺术家在世界语汇中寻找中国声音的实践。

另外,选曲的多元化,还体现在各个时期作品的涉猎上。一些冷僻但极具艺术价值的作品被挖掘出来,挑战听众的听觉习惯,也考验评委的审美包容度。这种探索精神,尽管可能伴随争议,但无疑是推动艺术发展的必要动力。它表明,中国的年轻钢琴家正试图打破标准范式的束缚,在更广阔的曲库中寻找能与自身产生共鸣的独特声音。

赛制下的心理博弈与金钟现象的思考

金钟奖的赛制,以其高强度和公开性,对选手而言不仅是艺术上的比拼,更是心理素质的极大考验。一旦进入协奏曲轮次,比赛就进入重启,无论之前半决赛演奏如何,与交响乐的配合都是新的考验。协奏对钢琴家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也更容易出现纰漏,在极少的配合时间内把握作品再至决赛现场,既要保持钢琴演奏的稳定,又要与指挥和乐队相互平衡,这样的挑战远比独奏更复杂。

从多轮次的淘汰到最终决赛的一锤定音,选手需要在持续的压力下保持状态的稳定和艺术的完整。有些技术出众的选手可能因临场心态的微妙波动而与更高名次失之交臂,也可能因为选曲风格相对单一而让评委和听众觉得审美疲劳。最终获奖者,无不是技术、艺术、心理三位一体的强者。这种“高压锻造”,本身也是金钟奖作为一项顶级赛事的重要价值——它筛选出的,是那些真正具备职业演奏家潜质的灵魂。

围绕金钟奖,已然形成一种金钟现象。它成为检验音乐院校教学成果、观察青年演奏家成长轨迹的重要平台。获奖者将获得显著的行业关注度和未来的演出机会,这无疑会加速他们的职业发展。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理性看待奖项与漫长艺术生涯的关系。金钟奖是职业生涯的一个驿站,而非终点。有太多例子证明,赛场上的成败是暂时的,艺术的持久生命力最终取决于艺术家在舞台下的持续思考、探索与创造。

对于获奖者而言,如何将金钟的荣誉转化为持续前进的动力,避免被过早地标签化,是他们接下来需要面对的课题。对于未获奖的选手,亦是宝贵的淬炼,他们的艺术道路同样宽广,未来的可能性依然无限。

第十五届金钟奖的琴声虽已渐远,但其激起的回响必将持续。钢琴组的赛事,新人们以其精彩的“新声”,为听众描摹出中国专业钢琴音乐教育的“新图景”。




作者简介


韩三萌,四川工商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教师,四川省音乐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