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坤容
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民族)全国总决赛在成都落幕,沈晶晶、周彬、郁留成、彭楒然与马鑫芮摘得桂冠。这场代表中国民族声乐最高水平的声乐赛事,其展现出来的不仅是技艺的较量,更是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现状的集中展示。从现场竞技中,可看出青年歌者对艺术的追求,也折射出当下民族歌者对于传统与现代性、地域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的思考。

传统与现代的艺术交融
从本次比赛选手的选曲和演绎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对民族文化的深层次挖掘已成为优秀选手的共同艺术追求。
在注重声音技术的同时,更致力于通过音乐表达民族文化的内在精神;在赋予歌唱作品更个性化的艺术处理时,更注重展现民族化音乐题材的当今化表达。这已然成为众多青年歌者的表演共识。
通览整场比赛的曲目,既有《天上雾腾腾》《太阳出来照白岩》等传统民歌,又有《青春舞曲》《玛依拉变奏曲》等经典作品。丰富的曲目构成中国声乐发展的脉络图,这需要选手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音乐风格能进行迅速转换,既考验了其艺术适应力,更对其是否能在艺术表达上链接起传统与现代之间有机串联与艺术交融,提出了现实的挑战。
沈晶晶将歌剧咏叹调《我出生在黄河岸边》与经典彝族民歌《天上雾腾腾》同台并置,这不仅是对其艺术宽度的展示,更是一次音乐对话。在她的演绎中,咏叹调的戏剧张力并未淹没民歌的细腻声韵,她赋予民歌间咏叹调般的结构支撑与情感厚度,将黄河的磅礴与彝家山峦的缭绕融于一体,艺术表现收放自如,且寻找到了两者共通的情感支点,完成了技法与民族的融合。
地域性与个人风格适配
选手们都来自不同地区,拥有相异的地域文化背景与声音条件,将地域特色与个人优势结合,打破地域与流派界限,在汲取多种音乐养分的基础上,是否能形成个人风格,成为选手有力的竞争点之一。
周彬的选曲,是一场文化叙事。作为九莲灯第七代传承人,她以《九莲灯与编花篮》溯源寻根,将河南戏曲独有的声腔韵味熔铸于歌声中;另一支选曲《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也是一首植根于豫剧音乐元素的作品。其对作品乡土气息的表演阐释,超越了单纯的声乐技艺展示,实现了从一位歌者到河南音乐文化传播者的身份升华。
郁留成在演唱《挑茶郎从门前过》中,以轻巧而富有弹性的吐字,模拟出挑夫行走的节奏感,让歌声洋溢着朴素的劳作情趣。他在演唱《棒棒锤在岩头上》时,音色更为高亢明亮,音乐情绪青春激昂,展现出似山野间蓬勃的生命力量。这两首作品均改编自湖南桑植民歌,彰显了祖国新生代歌者致力于传承地域音乐文化的艺术自觉。
技术与艺术性的统一
专业声乐比赛,一定会对选手的声音技术有着极高要求。选手科学的发声方法、精准的音准节奏、清晰的语言表达等,都是其艺术素养的必备前提。同时,赛事会重点考察选手演绎不同作品时的音色可塑性,以及对不同情绪与不同风格作品的艺术处理能力。另外,选手富有个性的艺术表现与舞台感染力传达,也是助其摘冠的重要因素。
彭楒然的演唱,在技术规范中融入个人艺术特质。她演唱的《抬头生死两茫茫》是一首极具戏剧张力的咏叹调,对歌者的声音控制与情感投入提出了极高要求。她强大的气息支撑着情韵与声韵的表达,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最终脱颖而出。
她在另一首作品土家民歌《太阳出来照白岩》中,展现了截然不同的艺术风貌,两首作品在情感上形成强烈对比。她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调整状态,完成从乡土风民歌到戏剧性咏叹调的情绪切换,无疑彰显了她的艺术修养和心理素质。
马鑫芮的《青春舞曲》,歌声清透亮丽,旋律轻快婉转,穿透力较强。她以乐感与节奏驾驭,为经典注入鲜活的律动。
纵览整场比赛,选手展现的专业素质,无疑是技艺与表达的集中体现。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整体表现出的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诠释能力,为赛事再添一抹亮色。
尽管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民族)全国总决赛已圆满落幕,但其引发的艺术思考仍在持续回响——在当下的民族声乐人才培养体系中,我们不应止步于声音技术的单一锤炼,而更需着力于音乐素养的全面提升、文化底蕴的积淀与艺术感知力的培育。唯有如此,才能使培养出的艺术之花绽放得更绚烂夺目,让艺术教育之路走得更有温度、更具质感。
作者简介
赵坤容,成都艺术职业大学音乐学院声乐系教师,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